下午四点钟,和父亲、次子汤义之一道出发,驱车去巢北东黄山腹地的花苗地。回想四五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先汤永传(香农公),从江南句容迁徙到巢县的时候,第一站就落脚在这里。《居巢汤氏宗谱》所载:“明初有讳永传字香农公者,因避兵,由句容迁巢邑,卜于橐皋黄山之西麓,地名花苗,聚族而居之,遂占籍为巢邑人……” 大前年秋天,也是类似于今天这样一个落英缤纷的时节,我曾经和朋友路过花苗地,那次时间比较仓促,只瞻仰了马路边山岗上的花苗地烈士陵园,没能向村民咨询了解当地的汤姓情况,就匆匆返程了,所以一直以来心里还是颇有些遗憾的,想抽空再去花苗地从容寻访一番。 车子首先沿着包坝公路疾驰,穿过包坊、太平庵等巢北地区著名的村庄,当抵达一个叫做沙石岗的小村时,见到路边居然有一排历尽沧桑的老房子,遂停车拍照。一位正在屋门口打?米豆子的老奶奶告诉我,说这个老建筑曾经是许氏的老祠堂,大概有上百年历史,可惜部分建筑已经倒塌掉了,还仅存这几间,现在改成油坊的仓库了,啊,原来如此。这许氏祠堂门头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也很有地域特色,虽然比不了江南徽州祠堂的高大门头,在我们本地也算是比较罕见了。正准备进祠堂观瞻一下,一位正在忙碌的大姐说祠堂里有大狗,不方便参观,只得管住自己即将迈入门槛的大腿,悻悻然地离开了,心里暗想下次找个机会再来。许氏在巢北也是大姓,按理家族应该组织起来,把坍塌的建筑部分再重新盖好,倘能如此,我觉得这老祠堂妥妥的可以评上市级文保单位。 继续前行,路边右侧有个红底白字的招牌,写着“大坝大汤油坊”,门口三三两两地坐着几个村民,边剥花生边刮蛋闲聊,我知道俗称的前头大汤到了,叫前头大汤村,是有别于我们苏湾林场大汤。这个前头大汤村我没来过,当年在芜湖念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师弟就是这个村子的,说是师弟,他是“德”字辈,比我高一辈,按照家族规矩我要喊“小大大”,所以对这个村庄还是有一定印象。于是停车上前,客气地询问聊天的村民,确定一下是否就是大汤村,一个大哥把手一指,说右拐就是滴了。进入大汤村,村庄规模还行,村中人烟稀少,感觉比较萧条,车子在巷道里转了一圈,继续赶路前行。 包坝路虽说是乡村水泥公路,路况非常良好,跟着高德导航往前走,一直开到一个竖着仿徽派的标识写着“王祥村”的地方,方才左转进入县道,这里不再属于苏湾而是属于柘皋镇了。这时,突然在漫天晚霞的照耀下,柏油马路边金黄的稻田旁,矗立着一排红色大字,写的是“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汪桥集欢迎您”,非常高大气派,一看就知道汪桥这个村庄不简单。村口坐着一男一女,均佩戴着红袖章,见到我停车,女同志上来询问:你们可是过来检查滴?我略感莫名,连忙说不是不是,只是路过而已。问她们什么检查?答曰是防止村民焚烧稻草秸秆,她们是值班的基层干部。 车过汪桥,果然是个大村,但见村中绿树成荫,屋舍井然,池塘明净,貌似还有几栋老宅,由于赶时间,也就没办法停留耽搁,争取下次再单独过来游览。 沿着起起伏伏的山丘前行,越过大裴村、门坎岭、元通村委会等等村庄。这个元通村委会我有印象,大前年路过的时候,这条马路正在施工,尘土飞扬的,我还特意下车拍了村委会的院落和竖牌子。 很快就抵达了花苗地烈士陵园,停好车,秋日夕阳透过薄薄的云层,火红的云霞照耀着这一带的山岭、田野,非常壮观。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大门两侧树立着“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块黑色石碑。前面山脚下新修了个小小的广场,上次来的时候,这个广场还没有。我沿着广场往上走了几步,拍了几张陵园高大肃穆的门头相片,就没有继续攀登了,和父亲一道去了花苗地村庄。 刚刚进入村中,农村的土狗们一起狂吠起来,颇令人心寒,随手捡得一个树棍捉着,以备不测。正好见到一位中年大姐正在院子里摘菜,于是就上前询问起来,问她现在村中可有姓汤的人家。大姐一开口说话就是安庆腔调,我立马明白了,她们应该是潜山、桐城移民,果不其然,大姐说她姓徐,爹爹的爹爹那一辈从桐城过来滴,说花苗地村现在有四个(生产)队,她们是二队的,整个队上没听说有姓汤的村民,可能小冲村那边有。我听了略有伤感,应该是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洪杨之乱”波及到此,这一带的明代移民汤氏人家,要么死于兵燹战火,要么搬迁到他处,汤姓的祖居地——花苗地,反而让安庆的清代移民占据了。根据我们家谱记载,“粤乱”期间,夏阁颜刘村的万全公、廷魁公被长毛掳掠而去,不知所终;廷荣公“跑反”到了岗山王村,为了保全汤氏族谱不幸被“长毛”杀害。没办法,历史轮回,时代变迁,岂非人力所能掌控的。 沿着徐大姐指引的乡村小路,继续往前走,过了罗坝村,就到了小冲村。在村口正好遇到一位胡姓大哥,这胡大哥也是一样的安庆口音,说他们村没有姓汤的,估计下汤水库那一带才有,他们村基本上都是桐城老梅树街移民,方言俗语说是来自“老母猪gai”,当年八户人家一道迁徙过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八大户”,都星星点点地散居在这四周的山岗、田冲之间,现在村民们和安庆原家族都保持着联系,各家的家谱均已修葺一新,我们东黄山真是一块神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外来移民。其实倘能悉心考察东黄山地区的明代句容移民,和清代咸丰、同治安庆移民的交替变迁过程,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值得深入挖掘研究的历史地理文化课题。 眼见寻觅无望,天色渐晚,遂调转车头,沿着县道往东继续行驶,计划从八字口、司集这边回苏湾。沿途暮色低垂,山高林密,路上几无车辆行人,由县道左拐上县道,一路狂奔,一直开到大衖水库,原本想着下车拍摄水库的美景,可惜车速太快,一闪而过,心里只能暗自作罢,连著名的古村落方涂巷和涂山娇雕塑也没能看上一眼了。 从司集到苏湾的省道S就平坦畅通多了,这些路过的村庄都是我熟悉的,比如山王村、山根鲁、大二家尹、山戴村等等,部分村庄都有我的初中同学。山王村马路对过再往北,就是鲁桥村,曾经的鲁桥是个公社,我道群大舅当年在鲁桥乡里工作,我上学的时候,曾经骑车到过鲁桥,大舅妈在鲁桥供销社上班,后来自己在家开了个代销店,我依稀记得大舅妈笑眯眯地坐在商店门口的模样,一转眼快三十年过去了,老两口如今在巢湖颐养天年。写到这里,想着下次要抽个时间去鲁桥转转,感受少年时代别样的人生情怀。 傍晚六点多,顺利抵达苏湾,从出发到终点,正好二个小时,相当于围着东黄山的北麓环绕了一个椭圆形,蛮好蛮好。在街上的卤菜摊子买了几根鸭脖、斩了半片烤鸭、一袋炒花生米,心满意足地带回家,作为祖孙三人的美味晚餐。 最忆是巢州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