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此订阅我们

美食求职招聘推广交友新闻娱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自助发布即时信息

近日有关“徽州复名”的话题热炒不断,各方意见不一。5月31日央视东方时空中几位专家对“徽州复名”各自谈了一些想法。

以下为之前凤凰卫视谈“复名徽州”的视频

以下为微友针对“复名徽州”的投稿

徽州,咱还有比复名更重要的事

作者:西门晓晨

自4月13日人民日报刊文徽州复名起,关于复名的讨论顿时铺天盖地,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既有真知灼见好点子,也不乏天马行空乱弹琴,甚至怀疑一些复徽观点是不是纯粹为了搅局。笔者认为,复徽,须讲原则、设前提、有对策,如果脱离了这三个基础,复徽是注定要失败的。本文就先从误区开始分析。

一、复名不是复古

今非昔比,立足当下

——题记

笔者认为,复徽的基本原则即在中国现行的制度框架内,以保护好、发展好徽文化和黄山景区资源为主要目标,以理清黄山地名混乱为客观事由,以提高安徽省和黄山市的整体利益为原则。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宋以后,历经了元、明、清、民国这四个政权的更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其政令的有效性毋庸置疑。所以,如今很多问题,应立足当下,兼顾历史。

(一)徽州不应被历史绑架

不少复徽者持这样一个观点:古徽州六县,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的徽州,要复名就应该先让两县回归。这种想法表面上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烈,实际上却是作茧自缚、故步自封的愚蠢。相关人士也正是以此作为黄山市不可复名为徽州的重要理由,例如郭晔旻在《从徽州到黄山:中国古今地名缘何善变》中指出:“旧徽州府的六县,绩溪现属宣城市,婺源更是别属江西省,而黄山所在的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古时却不属于徽州府(属宁国府)。从这个角度而言,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之后,倒也不能简单说黄山市应当‘复名’徽州了。”

所以,固守“徽州=六县”将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原来属于徽州的县现在不归黄山市管(“六缺二”问题),二是原来不属于徽州的县现在划到了黄山市(“四加一”问题)。笔者认为,徽州不应为历史所绑架,徽州与六县没有必然的等同。

从名称来看,年宋朝改歙州为徽州,后面几朝均沿用了“徽州”地名。沿用,可以理解为使用与旧名相同的名字来重新命名。到年真正消失(忽略徽州区),徽州地名使用了多年。从版图来看,一府六县稳定了约年后,先于地名调整,民国政府于年将婺源划出后又划回,共和国政府先后将婺源划出,将石棣县(后改名为石台县)、旌德县、太平县划入,之后又将石台县、旌德县划出。历次调整,均未将徽州更名,可见地名与版图没有必然关联。

徽州如此,其他城市也一样。实际上,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扬州、杭州、苏州等,无一不经历过版图的大调整。以扬州为例,泰州自五代后周(公元多年)起多属扬州,年划出扬州独立设市,归属扬州达年之久,划出后未见扬州更名。徽州年版图未变已属特例,不可用矛盾的特殊性来否定普遍性。所以“六缺二”问题不应妨碍徽州复名。

实际上,“太平县历史上不属徽州”正是反复徽者的一个重要“论据”。用历史来绑架徽州,是欲擒故纵之说辞。这个论调将复徽的矛头指向了黄山区(原太平县)的去留问题,轻松挑起“徽太之争”,离间了黄山市百姓的内部团结,不可谓不高!

说到这里不得讨论一下,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徽州。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的版图调整与名称继承,笔者认为,以古徽州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徽州府城)为地域主体、以徽文化为地域文化、以吴越民系为主要居民的地区,即为古徽州之主体,可称为徽州(地级市)。局部区域的调整与划出不影响主体关系的继承。版图能恢复固然皆大欢喜,但先行改名再从长计议,未尝不可。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北京在时未曾管辖过宛平、昌平、大兴、延庆等县,上世纪50年代,这些县划入北京,未见北京更名。可见,以“黄山区(原太平县)古时不属徽州”作为黄山市不应复名徽州的理由,实在牵强。

所以,“四加一”问题也能解释了。即使加入黄山区(原太平县),也不妨碍主体的“徽州”叫法。

我们必须明确,复名不是复古,一切都依古法来,不仅荒唐,而且幼稚。对徽州复名问题,不可用特殊标准区别对待。脚踏实地看当前局势,只有“撤销黄山市,设立徽州市,以原黄山市行政区域为徽州市的行政区域”这种“就地更名“的方案切实可行。至于婺绩二县,在本文先不赘述,以后再讨论。

(二)徽州不应变更管辖模式

多数复徽者均支持“就地更名”,但随后又有新的分歧,比如有人提议成立县级歙县市、太平市(辖黄山景区)、休宁区。若仅谈理想,笔者也认为理顺徽州与黄山最理想的方案为现地级徽州市代管县级黄山市(或太平市),后者辖黄山风景区。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县一级行政区划有县级市、县、区等八种,对应的区域工作重心和权力的不同,以税收和事项审批为代表。在省管县的大趋势下,地级市纷纷加快撤县撤市设区的步伐。

当前复名,黄山市政府本身就比较犹豫甚至抵触,原因一是担心旅游中心旁落,二是害怕更名徽州后“白手起家”。虽然“做好徽文章”的口号叫得响,但“如何做好”无人知晓。在这样的前提下,且不讨论歙县、黄山区升市、休宁县改区是否满足条件,即使满足,对黄山市(徽州市)也是重创。歙县、黄山区是两块肥肉啊,市政府本来就在犹豫,现在有人还拿把刀说“我们先更名、再割肉,好不好”,市政府怎么可能点头?

所以,考虑到市政府的利益,目前黄山市所辖区县建制不应大改,最可行的仍然是就地改名,比如黄山区改为太平区、徽州区改名为岩寺区(也有人提议撤销徽州区,本文不过多讨论)。至于为什么必须改,可参考《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三)徽州不可夜郎自大

如前文所说,在讨论徽州复名的问题时,一小部分徽州人主张划出黄山区(原太平县),一些太平人也希望借此机会脱离黄山市,于是双方又开始争论黄山归属的问题。笔者不得不主持个公道。据《太平县志》记载,古时黄山36峰只有8座位于太平县境内,所以“黄山自古属太平”的说法确实有误。

不过,这是历史,说难听点是前朝的事儿。立足当下,国务院已经在(83)国函字号与国函〔〕号文中明确将汤口和黄山全境交给以太平县为主体的今黄山区管辖,史实无法否认当局政令的合法性。所以黄山古为徽宣界山,以徽州为主,今属黄山市黄山区。

说到底黄山今天还是徽州的,黄山的完整性决定了黄山区不可能与徽州主体即今黄山市分离。即使如此,少数徽州人仍然不接受黄山区:太平县不属古徽州,居民多是江淮移民后裔,讲的是江淮官话,不在徽文化区,不属新安江水系,为什么跟徽州划到一起?除了黄山,太平还有什么?

这种想法……论语言,古徽州的祁门县现也多安庆移民,祁普深受江淮口音影响,徽语祁门方言处于弱势地位;论水系,婺源和祁门的大部分区域均不属新安江水系……这些恰恰是他人分裂徽州的理由,徽州人若拿这些排斥太平,只能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些人一讲历史就浑身来劲,可笔者认为,历史是无力的,因为历史是漫长的,也是分阶段的。想当年徽州初设,所辖六县的语言、风俗、文化均不同,经过漫长的融合才有今天,甚至直到今天六县也只是同一语系,具体方言仍有区别。黄山区的前身太平县也有千年历史,与徽州世代为邻,古建多为徽派风格,风俗无大异,徽青、黟太古道见证着两地的密切交流。

太平已入徽50年,这是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50年,现在的太平当真与徽州存在多大的差异?如今太平的面馆开在古徽州的大街小巷,太平人也常拿出徽州烧饼跟外地朋友分享。别争论是谁融合了谁,文化本身就在融合中成长,越包容的文化越有生命力,定格在某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只能称为文化遗产而搬进博物馆,最终走向消亡。

至于黄山区有什么,笔者也粗粗了解了一下,虽然其境内的黄山风景区由黄山市直辖,但它有6倍于屯溪区的国土面积,高于全市33%的人均产值,是离黄山景区最近的城区,是名茶“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地和“太平猴魁”的唯一原产地,有太平湖等优质水景资源。

面对个别徽州人的表现,有人提出了“徽优越感”的概念,也认为徽州不乏“有文化之地的无文化之人”。徽州人以徽商为杰出代表,“贾而好儒”,讲究自省、克己、慎独、宽人。个别徽州人夜郎自大的毛病确实应该改改。没错,一些地方是没有徽文化,但并不是没文化,就安徽省内就有桐城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等,各地同样地名人辈出,青史留名。

(四)复名不应政治绑架

现在一提到“徽州改名”事件,就会有人提起邓小平,甚至把他提写的“黄山日报”报头作为他支持成立地级黄山市的“证据”。伟人俨然被当作了尚方宝剑和挡箭牌,不服者斩而快之。本来可以百家争鸣的话题,一些人却地利用着民众对伟人的爱戴,以道德绑架之名,行政治绑架之实,稍不留心可能就要将他人扣上反党反政府的帽子,简直是对伟人之大不敬。

笔者愚钝,至今还没有弄清楚,“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与变更区划名称有什么关系。当初怎么不彻底一点,把安徽省更名为黄山省,或者把省会迁往黄山市呢?笔者认为,变更区划名称完全是地方官员在时代局限下“曲解”了邓先生意思的结果。现仔细想想,把黄山所在的市改名为黄山市,是在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吗?恰恰相反,这是在用黄山的牌子把这个城市打出去!

有人说,黄山当市名也好,人们不知道华山在哪,但人们知道黄山在哪。实则未必,身边朋友大多只知有黄山,不知有黄山市。曾经人们知道“徽之黄山”应在安徽,现在即使知道“黄山在黄山市”,难免还要问一下“黄山市在哪?”更讽刺的是,打开地图一看皖南冒出三个“黄山”,游客能搞清楚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分别是什么吗?面对车票目的地一栏印制的“黄山”,黄山人也犯难。有诗调侃道:皖南处处皆黄山,只见牌子不见山,神仙到此迷了路,黄帝从此不炼丹。

笔者认为,当初成立地级黄山市,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在已去30年,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地级黄山市的历史使命或已完成,或应退出历史舞台。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不是“拨乱反正”,而是审时度势地借助地名对自身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利用。

二、复名如同复仇

霸都独尊,谈何容易?

——题记

前面笔者多次强调今非昔比,应立足当下,肯定有人发现“漏洞”了——既然立足当下,为什么还要求恢复“徽州”古名呢,难不成笔者也自相矛盾了?当然不会,笔者虽是徽州复名的支持者,但笔者并不认为地域文化与地域名称必须一致,只是在安徽省情况特殊。

不妨先看一看邻省的苏南。今苏州一带于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期起诞生“吴”地名,隋朝起,州、府一级逐渐被“苏”代替,以“苏州”之名历经中国史上繁盛的唐、元、明、清时期(宋朝称平江)。直到今天,除吴中、吴江作为市辖区保留了“吴”,其他市、县均已易名,但苏南的地域文化——吴文化依然璀璨夺目,没有受到当初吴郡更名为苏州和版图分割的影响,昆曲、评弹、宋锦、苏绣、核雕等吴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但如今的安徽徽州,徽文化的发展却面临严重问题,问题的原因或将很大程度上导致徽州复名的失败。我们先从安徽省谈起。

(一)拆巢削宜,合省独肥

坊间对安徽的省会合肥一直流传着“合全省之力而肥一城”的说法。有人认为,作为省会的合肥,无法带动省内其他城市发展,芜湖、马鞍山、滁州靠江苏带动,宣城市、黄山市跟浙江打得火热……合肥底子不行,软实力不如安庆、徽州,硬实力不如芜湖、马鞍山,地理位置不如蚌埠,只能靠肢解、拖垮其他城市来突显自己。

上述言论明显偏激,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坊间传言,安庆自上世纪80年代就向省发改委申请修建长江大桥,是安徽最早提出修建长江大桥的城市。省发改委一直以“还需论证”为由拖延,导致错过京九线从安徽过江的绝好机会,京九线到安徽只过阜阳后就绕了一个大弯拐向湖北。年,离合肥最近的铜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芜湖、安庆分别到年和年才建成长江大桥。

实际上,安徽省为优先发展合肥的想尽了办法,创造了当代第一个瓜分地级市的案例——年撤销地级巢湖市,其中心城区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其庐江县归合肥管辖……

年,区位优越、底蕴深厚的安庆市宿松县被确立为安徽省直接管理县体制试点县。年底,省政府经批准将安庆的枞阳县划归铜陵管辖。安庆这座曾经的安徽省会,如今经济一蹶不振、支离破碎。

笔者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想问:桐城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枞阳是古桐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府能将枞阳划归铜陵,还指望其站在保护徽文化的立场上让徽州复名吗?

年到年间,省会城市占全省GDP的比重(即省会首位度)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安徽,从年的18.1%上升到年的24.2%。笔者不敢妄议安徽省优先发展合肥的战略,但笔者不得不感叹,在这样的战略下,一般地级市想获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确实很难。

这些都是行政与经济方面的,那文化方面呢?

(二)偷梁换柱,全皖皆徽

还是先看江苏。南京作为江苏省会、政治中心,辐射苏北,苏州则出演经济中心,领秀苏南。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南京独特的金陵文化,连小小的鸭血粉丝汤亦以“金陵”冠之。江苏简称“苏”,不过“苏字牌”还是交给苏州打,游客去苏州吃苏邦菜、看苏绣、吃苏式糕点,体味吴文化。南京与苏州保持着各自的文化自信,打造了南京与苏州截然不同的城市印象。年8月,住建批复《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年)》,至年,江苏省将形成南京和苏州两个特大城市,江苏百姓含泪齐呼:数百年后,江苏终于回归“双核体系”!

但在安徽……在省会合肥,民间商铺、公办单位、信息服务一律“徽字头”——徽府茶行、徽商故里、徽州人家、徽州第一楼、徽州食府、徽州小学、徽州画校……办银行取名徽商银行、办理财取名徽州贷、搭个园子叫徽园。就连徽州的古称、别名“新安”也不放过:新安晚报、新安通……民间既是如此,政府也不甘示弱。省政府宣布了,以后安徽商人就叫“徽商”,安徽菜就叫“徽菜”!为此还发布了一个《徽菜标准体系表》,将徽菜定义为“安徽菜”,真正的徽菜被定义为“皖南菜”。

安徽简称皖,合肥简称合,可是有人非要用“徽”(徽州的简称)。徽州人将这种偷梁换柱、鱼目混珠的现象称为“泛徽”。“泛徽”之风在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盛行,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曾有不了解历史的合肥市民建议:把合肥改名为徽州吧,安徽的省会叫徽州,顺理成章,又好听!笔者也担心什么时候合肥也会修起徽州古城。

优先发展省会,是中西部省份的普遍手段,无可厚非。即使是拆分地级市,也是为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可以理解。但政府带头混淆文化概念、强行移植徽州地域文化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合肥本身也是文化之地,为何如此没有文化自信,非要把远在皖南的徽文化安在自己头上呢?安徽省应维持文化的多元性,为其他重要文化提供充分的公平的空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其固有的规律,强行移植和归并恐怕伤害更大。

前些日子,注册地在合肥的某公司发起的“徽州贷”涉嫌非法集资被查处,涉案金额高达2.5亿。徽州人对此痛心疾首,套用《西游记》里的一句台词:你为何变我模样、坏我名声?

笔者并不认为地域文化与地域名称必须一致,只是在安徽省情况特殊,这个特殊之处便是安徽省政府主导的“泛徽”政策。“泛徽”政策推动下的“泛徽”产业经济,使合肥等地享受到巨大的既得利益。在“优先发展省会”的大旗下,省政府舍得把这块金字招牌还给真正的徽州吗?

三、复名不如复兴

地名易改,徽州不灭!

——题记

写到这里,笔者坦言,对于徽州复名一事,笔者也是悲观的,行政区划更名是政府行为,但市政府无心复名,省政府优宠省会,老百姓不切实际、内部分裂,复名几乎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作为徽州子孙、黄山儿女,我们真的还要等下去吗?难道我们缺的只是“徽州”这个名字、这个壳吗?

我们总强调历史上的辉煌,可是从南昌到洛阳,有太多地区有辉煌的过去。黄山市现在是怎样的一个情况人尽皆知,徽州牌打不过婺源,山岳牌打不过九华山。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要建设家乡,可实际上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都够呛。徽州已不是当初那个徽州了。现在徽州牌子打不响,我们可以把责任推给“地名不对”,若哪天地名变回“徽州”了,还继续这样的颓势,又能怪到谁的头上去?

笔者直言,徽文化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文化应该是活的,不能是死的。如果发展徽文化仅停留在把祖先留下的建筑物圈起来收门票的阶段,这文化也基本上日暮途穷了。若干年后,古建筑坍圮,古村落消失,徽文化的物理载体不复存在,我们靠什么去继承、发展徽文化?

昔日的徽州素有“无徽不成镇”的美名,如今歙县、休宁、祁门三个县却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复名终究是为了复兴,我们可不可以把复名的事情放一放,先行复兴呢?在此,笔者简单就两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山南山北相辉映,同心同德协和鸣

黄山市因旅游立市,交通乱象亟待解决,核心问题是黄山的南北实现协同发展。目前市政府主导的交通设施和游客路线均集中在黄山南大门,形成了山北山南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有诸多问题。笔者得先谈谈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山南之乱”。

黄山市政府驻屯溪区,地处黄山以南60公里,机场、火车站、高铁站均在该区。长途汽车站与火车站相距5公里车程。从火车站到长途汽车站只有2条直达公交。站前广场空间狭小,建筑凌乱,视野局限,旅客下了火车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每到旅游旺季,站前广场还会停满汽车,吆喝拉客,秩序混乱。

据说高铁北站通往黄山景区的最后一趟车为18:30发车,若真如此,18:15之后到最晚23:50到达的13趟高铁乘客当晚无法去黄山景区下榻,只能前往屯溪区,南辕北辙。

当今是信息时代,可长途汽车站居然没有官方网站,也没有权威的交通信息平台,不知旅客该如何来规划自己的行程。友人们黄山回来,赞美景色的同时,无不抱怨“行路难”。

第二个问题是“山北之孤”。

黄山区是黄山市所辖三区四县中唯一一个城区位于黄山北麓的“市区”,地处黄山景区以北16公里。三个辖区中,唯独黄山区城区没有高铁公交线路,唯独黄山区的出租车不能参与高铁乘客载运。黄山至今仍是交通孤岛,只有京台高速这唯一的快速通道,导致黄山北大门、西大门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对于市政府的“重南轻北”,有人解释,因为迎客松等精华景点离南大门更近。实际上,景区内是相通的,南北都有索道,北边也有著名的景观。与其说是游客意愿,不如承认是规划欠佳。无论是地图还是路标,游客接受到的信息就是——黄山风景区(汤口),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的班车,终点站基本都在汤口,南大门似乎是“钦定”的。

现在南大门已不堪重负。笔者一位友人曾在南大门花5个小时排队上索道,后来了解到当时若从北门上山,排队不会超过1小时。城市交通管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错峰”,目前黄山游客却过度集中在南大门,造成了低效率。

市政府“重南”,民间猜测与其自身区位有关——市政府所在的屯溪区位于黄山南侧。也因此,其淡化“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后两者均在黄山以北)”黄金旅游线。毕竟,“两山一湖”的中心是黄山区,屯溪区处在“三点一线”之外,位置十分尴尬。

前文谈到市政府担心中心旁落,与此类似。在绝大多数城市,“重区轻县”很常见,“厚此区而薄彼区”不常见。这与黄山市实际情况有关,黄山市表面上三个区,实际上只有屯溪区是真正的市区,设黄山区是因为黄山,设徽州区是为了连接屯溪区与黄山区。屯溪区与黄山区中间隔着无数的崇山峻岭(包括黄山),连片发展永远不可能。黄山市实际上也实施着“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政策,担心中心旁落到山北。

作为局外人,笔者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到黄山市的游客多半不只是去黄山景区。只要市政府不迁移,黄山区就只可能“分流”,不可能“篡位”,更何况屯溪区现在依靠的不只是旅游服务业呢。刻意将所有资源集中在屯溪区,既降低了黄山游客的便利性,也降低了黄山市的整体经济效率。

好了,这两个问题陈述完了,笔者接下来谈谈自己对黄山、徽州发展的想法。

前段时间刘思敏先生在《“黄山”与“徽州”可否两全其美》一文中,提出了“省辖县级黄山市、地级徽州市共存”的方案。这个方案严重侵犯了现黄山市的既得利益,不可能实施。笔者认为,黄山区脱离黄山市,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在现有的黄山市体制框架内,完全可以实现山北山南的协同发展。

简而言之,就是“北黄南徽”。具体来说有三大举措,一是在山南的屯溪区或徽州区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接待东、南方向入境的黄山客流,全面承担“徽州游”旅游中心的角色。二是在黄山北麓的黄山区城区建设游客接待副中心,接待从西、北方向入境的黄山客流,兼顾太平湖客流。三是“打通”黄山各大门之间的快速通道,建立游客行李物流通道,必要时用于疏导、分散客流。

这里的游客接待中心、副中心,指的是毗邻火车站或高铁站,以大型汽车客运站为核心,具有配套城市公交枢纽、出租车上下客点、私家车停车场、城市航站楼、酒店餐饮等配套生活休闲设施的交通商业综合体,让游客既可以在此方便快速地乘坐(换乘)不同的交通方式、前往主要景点和各个区县,又可以休息娱乐做生意。

笔者一直费解,这种既不新颖也不复杂建设起来更不难的城市综合体,黄山市目前并没有,否则游客到了屯溪区也不会“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从火车站到汽车站都费时费力。对黄山市来说,交通商业综合体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规划茶叶市场、土特产市场、文化产品市场。

在屯溪区或徽州区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是因为屯溪区有火车站,立市以来长期作为黄山接待中心,基础设施好,同时也是徽州地区的中心腹地;徽州区离高铁站近,离黄山也较屯溪更近,徽元素景点多,还拥有“徽州”地名。

在黄山区城区建设旅游接待副中心,是因为其离黄山最近。对市政府而言,只需要改善黄山区的交通条件,其他配套设施民资可以进入。就具体实施来说,一是配合武温高铁黄山区站的选址,在黄山区合适的位置改建或新建大型汽车客运站,以此作为黄山区旅游接待副中心的核心。二是开通黄山高铁北站到副中心的公交线路或旅游班车,调整黄山区出租车的运营区域,方便前往黄山区的高铁商旅(比如茶商、游客)。三是将合肥、南京等北方入境的班车终点站由汤口改为黄山区,减轻南大门接待压力。四是加强黄山区旅游接待副中心和黄山市(屯溪)旅游接待中心的联系。

上面的讨论仅限于黄山市的三个市辖区、仅限于旅游交通。因为区与县在管理上有所不同,如果可以,有条件的县(比如歙县),也可以建立旅游接待副中心。

(二)徽文化光耀故里,养蚕人遍身罗绮

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主打黄山牌。可近些来,黄山游客接待量与九华山、天柱山的差距越拉越大。黄山市有关方面以“九华山游客多为信徒、许愿还愿回头客多”搪塞,实际上,专业人士指出,黄山游客减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文化”。黄山旅游无论是产品设计、线路编排,还是广告宣传、导游讲解等,呈现的内容基本为自然风光,较少涉及文化体验,虽然有一些文化旅游产品,但内容不够精细、时尚。

黄山市作为徽州的主体,黄山却被指出没有“文化”,真是极大的讽刺。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市政府应该好好动一动脑筋如何将“徽之黄山”作出完美诠释,不能让“徽之黄山”只停留在发黄的古书里,只用在黄山归属问题的口水战中。

笔者也一直在想,靠什么保护徽文化。天气渐渐热了起来,《中国好声音》又要重回观众视野。一句“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再次引爆了某“凉茶领导品牌”的热销。当然,不是笔者码字口渴了,而是这个品牌背后著名的商标之争为我们发展徽文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改得掉的是名字、改不掉的是味道。发展徽文化最大的障碍是“泛徽”政策,而非地名问题。笔者认为,对抗“泛徽”政策不妨拿起法律武器。对于民间各种滥用“徽州”名号的事情,相关协会、商会是不是可以考虑提起民事诉讼呢?安徽省政府在行政公文中将徽菜定义为“安徽菜”、徽商定义为“安徽商人”的行政行为,是否有权、有效、合法?历史文化词汇的解释权归谁所有,徽学社团是不是可以考虑向国务院法制办申请行政复议和仲裁呢?

现在徽州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难度日益加大,政府即便可以投入大量的财力使徽州村落保持“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如何能做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虽说是“靠山吃山”,但黄山风景区能惠及的百姓毕竟是极少数,加上宏村、徽州古城等景点资源,就算建立起多个游客接待中心,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就业。黄山市的农民能靠的山,不应是黄山,而应是青山——茶山、竹山、林山。

黄山市境内出产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顶谷大方等名优茶产,但茶农的生活真的很滋润吗?拿某名茶来说,茶农卖给茶商的价格为元左右/斤,看似还可以,但其背后的收益却不那么乐观。请一位茶工需要支付元/天的工资和平均30元/天的食宿交通成本,共计元/天,一位茶工一天只能制作出一斤多的成茶,茶农还要自行承担机械、木炭等其他费用。一个茶季结束,茶叶的收益基本被上游的茶工和下游的茶商赚取,茶农并没落下多少。

黄山市境内多的是“木坑竹海”,这些长在深山老林里的竹子、笋子,又怎样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呢?摆在黄山市政府面前的,是怎样更好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是怎样锁住农产品收益的问题,是怎样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问题……

发展是第一要务,带领百姓走向富裕是市政府的责任,这对于徽州地区的政府和百姓来说,是远比复名更重要的。

说了这么多,本文也该收尾了。发展不是盼来的,机会不是等来的,辉煌是靠自己创造的。希望黄山市的政府、百姓能凝聚智慧力量,破解发展困境,淡化徽州之名,构建徽州之实。等黄山真的成了一个山清、水秀、民富的好地方,也不愁无人知此是徽州了。或许到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黄山峰顶观云海,黄山脚下看徽州”甚至更简单的“人间仙境,徽之黄山”,而这个仙境,绝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完)

作者观点不代表微太平立场

他们都在看:

太平的那些吆喝声

我和我的甘棠老街

看图识毒蛇,野外注意安全

医疗垃圾回收职称一次性餐具

三口·手艺之风炉制作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穿越到自助信息发布链接

赞赏

长按







































北京白殿疯医院哪个好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