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副中心”,为提升自身实力,加强辐射作用,年,北京市通州区启动了“灯塔计划”和“运河计划”两大人才培养计划,我有幸入选为首批领军人才。作为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通州区“运河计划”教育领军人才、通州区名师、学校数学学科的教研组长,我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起到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我积极弘扬“崇尚先进、争创一流”的核心价值追求,践行六中人“特别能够钻研、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精神品格,率先成立了谭文军名师工作室。五年多来,我与工作室的六位成员在互学互研中共成长,同心同向促提升。 工作室部分成员与北京教育学院数理学院院长顿继安教授 以诊断式团队研修为前提培育卓越教师群体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我以通州六中数学组和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带领本组教师和工作室教师,团队研修,卓越共生。 针对教师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的问题,我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带领教师学习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典型经验,开展集体专题教研,组织听评课活动,和大家一起做课后反思,研究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争创优秀名师工作室。同时,响应市区连片式研修机制,我们学校与河北廊坊十中、杨村八中,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三中,湖北十堰市武当山中学等学校,建立联系,定期指导,手拉手共同探讨,使这些学校教师们的认识发生改变。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体,以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的教学思想有了两个转变:从主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转变;从 通州区立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基于教材阅读指导的初中数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学卓越教师培养校本化策略实的践研究”等……在一项项课题研究中,大家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加深了,更通过教育科研提升了个人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上学年,我们名师工作室、数学教研组均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科研团队。 工作室成员李静思老师上研究课 以细节创新式研修为抓手构建卓越数学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让课堂教学发挥“主战场”的作用,从而构建卓越课堂。 针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热情、无方法,缺乏整体教学观的实际情况,我组织教师们学习我校“卓越课堂”指导意见,深刻认识到学校“卓越课堂” 统一思想后,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如今,我们的教师都能自觉在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整体把握教材已成为卓越课堂的出发点,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起点。 以主题式研修为平台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主题式研修活动,探索出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崭新路径,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平台。 我们聘请了北京教育学院数理学院院长顿继安教授作为工作室指导教师,随时指导研修活动;我们还聘请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冯启磊指导教研活动。教授们走进我们的课堂听课评课、结合我们的需求开展专题讲座,指导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构建卓越课堂。专家们的讲座不仅有针对性地指导了课堂教学,还从理论方面提高了教师们对于数学阅读的认识,拓展了教师教学的新思路。 名师工作室以数学阅读研究为突破口,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通过几年名师工作室开展活动,教师们不仅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团队研修、卓越共生,使团队教师们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历经几年的研磨,年轻教师李静思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通州区青年骨干教师;中年教师任万燕以优异的教学成绩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中年教师吴颖在全国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后,被选调到了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研员工作;年轻教师周子夏所做的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在北京市中学数学学科示范区教研活动评比中获一等奖;任万燕老师主持研究的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实践研究”是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我们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为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文/谭文军(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成员感悟 吴颖(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高级教师):工作室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平台。在谭老师的精心带领下,两年来工作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基于学科,更超越学科;既 任万燕(通州区第六中学,一级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我获得很多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前沿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培训中,所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使我增进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我的专业知识,对我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引作用。工作室的培训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地不断积累和摸索。 李静思(通州区第六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室组织的每一次讲座、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对我成长最有帮助的是年底的一次活动。谭老师邀请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冯启磊来工作室指导。本次活动首先由我进行课堂展示,随后听课教师轮流评课,最后由冯教授进行评课总结。冯教授的讲座不仅有针对性地指导了我的课堂教学,还从理论方面提高了我对于数学阅读的认识,为我今后进行数学教材阅读指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孔月敏(通州区第六中学,一级教师):通过在工作室的学习,我发现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敢于创新变革,在变化中求进步。在谭老师的带领和鼓励下,我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写成论文,不断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尝试自己承担课题研究,改进教学实践,丰富教育智慧。 周子夏(通州区第六中学,二级教师):每一次工作室的听课评课、专家讲座、教师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活动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数学教学。通过工作室的听课评课促进我思考自己课堂教学中不足。学生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师的问题也同样会暴露于课堂。只有在一遍一遍磨课中,才能得到更多提升与锻炼。经过在工作室的学习,我不论是对数学教学的理解,还是在课堂的掌控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杨晓萌(通州区第六中学,二级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学习,我明白了科研促教研的重要性,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素养,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听过多位老师的优质课展示之后,自己也虚心学习、请教,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今后的工作室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立足本职,乘势而上,再添新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