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养分资源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教师团队”入选。 年,30岁的张福锁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母校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也是实现自己在国外多学本领,报效祖国的誓言。时光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此期间,张福锁带领团队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耕耘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立地顶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咬定目标不放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养分资源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团队,是一支在国内外有突出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北京农业大学,当时,彭克明教授在土壤农化系创立农业化学教研组。此后,经过毛达如等人的发展,团队在张福锁等人的手中发展壮大。 年,张福锁成为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现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著名植物营养学家赫斯特·马施奈尔教授的博士,他成为了植物营养系的一名副教授,也由此开始了带领团队发展壮大的历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在中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植物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格外受到重视。植物的生产离不开养分,养分的来源无外乎两个部分:土壤和肥料。当时,我国化肥资源不足,通过强化植物根系的能力,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率,团队的老师们敏锐地把目光锁定在“养分高效”上,这也成了团队研究的核心目标。 张福锁(右)在田间地头 目标已经绘就,剩下的就是坚定而有力地执行。多年以来,团队一直在提高植物养分利用率这个领域辛勤耕耘,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团队以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协同为重点,创新以根层调控挖掘生物学潜力、高产群体设计与根层养分供应匹配、高产与环保协同的作物——土壤系统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揭示根层养分增效调控的级联放大机制,阐明了高产与环保协同原理,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突破根层调控、地上地下匹配等关键技术,创新大配方小调整测土配方施肥原理与技术,创制绿色新型肥料,集成创新6大区域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用”多主体融合的技术应用模式,累计推广5.66亿亩。 团队成员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Science和Nature论文6篇,Nature子刊论文7篇,PNAS论文7篇,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形成了既能解决生产问题,又能引领科学前沿的“立地顶天”研究范式。 目前,团队已经发展拥有50余名成员,形成了“个人特色-方向突破-协同攻关”互馈共促的团队建设模式,和“引进国际智力、做好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合作模式。团队近年来引进外籍院士2人,优秀青年人才23人;获批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基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非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杰出人才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省部级优秀人才6人。 团队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师德传承。团队传承“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树立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弘扬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打造高素质党建队伍,实现高水平“双创双融”。团队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科技小院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植物营养系教职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到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年前后,团队也面临着这个问题。“那时,我们团队有20多个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每个老师每年平均能发5篇SCI论文,一年下来,能发多篇文章。但我当时一直在想,这些文章老百姓能看到吗,能读懂吗?”张福锁决定,要走出校园和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去,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张福锁(中)于河北曲周县收获玉米 在年,团队老师带着学生住进了河北白寨乡的一座废弃旧房改造而成的简陋小院,零距离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小院很快吸引了农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