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言“徽之黄山”之质疑 众所周知,今黄山风景区全部座落在黄山区版图之内。年国务院批复黄山风景区的空间范围,面积共.6平方公里。具体边界:新岭头起,沿山脊从青山岗直下石子源到寨西桥,从寨西经汤口—苦竹溪—山岔—乌泥关—北关桥—白亭—布水峰—槛窗峰—火龙尖—夫子峰—采石峰,从黄龙摆尾过河到二龙桥(这一段以东北坡山脚为界),再从二龙桥经芙蓉亭—小洋湖—大洋湖—竹溪—翠微寺(这一段以人行道为界),经翼然桥过青牛溪越官山岗,过“三道河”经贯顶山—石屋—小岭脚,穿过河流经外远屋—箬帽尖—来龙岗—罗丝亭至新岭头为止(此段以自然山脚、河流为界)。具体边界详见《黄山区行政区划图》中黄山风景区边界。 从黄山区的山峰水系地理分布上看,黄山区南部有黄山山脉,北部为九华山余脉。地貌属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处为黄山莲花峰,海拔米,最低处为新丰乡胜丰村,海拔85米。黄山的三大水系经过黄山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南大门汤口的逍遥溪与东大门谭家桥的香溪并入麻川河、北大门的浦溪河;西大门的秧溪河均流入太平湖,进青弋江,然后汇入长江水系。仅黄山南大门汤口西南角寨西两支小溪水(景区内浮溪长约6公里、阮溪长约2公里)并流入新安江水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山的水土养育着太平的人民。黄山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据《太平县志》,黄山区除今汤口镇原属歙县、太平湖镇的原广阳乡部份原属石台县外,其余地区在太平县建置前属汉初创建的泾县西南地区,在太平县建制前,该区境内无县以上政区建置。自唐天宝四载(年),割泾县西南14个乡地置太平县(治今黄山区仙源镇北“宋城”),属宣城郡。至德二载(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乾元元年(年)十二月,宣州改属浙西道。时太平县范围较大,除今黄山区原属太平县地区外,还包括今旌德县地。宝应二年(年)二月,析太平县东南麻城等9个乡地置旌德县。永泰年间,撤销太平县,并入泾县,仍为泾县西南地区。大历年间,复分泾县龙门3个乡地复置太平县。从此,太平县疆域长期固定,属宣州。明朝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宁国府(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清朝康熙六年七月甲寅(年8月30日),宁国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市区)。雍正十二年十月庚戌(年11月3日),道治由安庆府迁治芜湖县(今市区)。太平天国建政期间,太平县属安徽省(省会设安庆郡,今为市区)宁国郡(仍驻宣城,今宣州市区)。民国元年(年)1月,废道、府,太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芜湖道(治芜湖县,今为市区)。民国16年8月,太平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太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4月2日,太平县直属安徽省第九区(首县为宣城县,今宣州市)。10月10日,太平县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专员驻贵池县,今池州市区)。 民国38年(公元年)4月22日,太平县城仙源镇解放。4月28日,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池州专区。5月13日,太平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太平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年3月28日,撤销池州专区,太平县改属徽州专区(驻屯溪市)。 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太平县改属芜湖专区。6月20日,太平县人民政府改称太平县人民委员会。 年3月22日,撤销石埭县,分别并入太平、祁门县,太平县仍属芜湖专区。 年4月7日,分芜湖专区原属徽州专区部分复建徽州专区(驻屯溪镇),太平县改属徽州专区。 年11月7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太平县城由仙源镇(时名城厢镇)改驻甘棠镇新区。12月27日,太平县正式迁往甘棠镇新城。年1月,太平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城厢镇复名仙源镇。 年7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黟县、祁门、太平、贵池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分设石台县(改驻七里镇),属池州专区。实际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只划太平、贵池2个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 年5月31日,太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仍属徽州专区。 年2月2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将太平县改属池州地区。3月1日,正式办手续。 年1月29日,撤销池州地区,将太平县改属徽州地区。 年3月20日,改太平县革命委员会为太平县人民政府。 年12月1日,设立省直辖黄山市(县级)。撤销太平县建制,以太平县的行政区域和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及黄山管理局现有辖区为黄山市的行政区域(仍驻甘棠镇)。 年6月4日,县级黄山市改由徽州地区代管。 年11月27日,撤销徽州地区,改设地级黄山市(驻屯溪区),改县级黄山市为县级市黄山区,属黄山市,至今未变。 由上可见,解放前,太平县历史上从来没有归属过徽州(和徽州归属在一起也极少),大多归属宣州。解放后至成立县级黄山市34年,虽有三次归属徽州20年,仍有归属池州两次近9年,归属芜湖1次5年多。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与黄山历史相矛盾,一直流传徐霞客说过,“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当今有人,由此推论黄山是徽州的。徐霞客可是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啊!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十分严谨的。 经查阅,出自康熙本《黄山志定本》(闵麟嗣编撰,徽州岩寺镇人)中的“徐弘祖”条目:“徐弘祖,字霞客,江阴梧塍里人也。生有奇趣,好游,凡宇内诸名山及外国山川无不周览,常穷河沙上昆仑,著《溯江纪源》谓河自昆仑之北,江自昆仑之南,其源同出。《禹贡》称岷山导江乃泛滥中国之始,非发源也。其游行,孤身独往,誓不挈侣,不治装,不裹粮,能忍数日饥,能遇食即饱。能一日徒步数百里或千里。一僧欲随礼鸡足山,拒之不得,中途遇盗死,负其骨,万里葬於鸡足山。所著有远游日纪,惜未传世。世人问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答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晚将归来山中,会病不果。崇祯巳卯年卒,寿五十六。钱宗伯谦益为作传,比之王玄冲云。” “徐弘祖”条目十句话中,有八句是源自钱谦益的《徐霞客传》。 查阅钱谦益的《徐霞客传》方知,闵麟嗣篡改了其中的六句,全部都出错了。闵麟嗣没有看到徐霞客的游记,甚至连徐霞客的黄山游记都没见到,是他自己说的,“所著有远游日纪,惜未传世。”闵麟嗣连徐霞客的名字、生卒年代都弄不清,篡改了钱谦益的《徐霞客传》,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如文中一开始就称徐霞客:“徐弘祖,字霞客,江阴梧塍里人也。”而钱谦益的《徐霞客传》记载:“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另查阅陈函辉的《徐霞客墓志铭》记载:“先生名弘祖,字振之,霞客其别号也”。 至于闵麟嗣编造徐霞客所说的“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明显是错的。徐霞客是到了黄山以后才去了各大名山的。徐霞客少年时就志在“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怎么可能会说“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徐霞客先后游历了洞庭山、泰岱、普陀、天台、雁荡、石门、白岳、黄山、武夷、九华、匡庐、嵩山、华山、武当、五台、恒山,后来又去衡岳、点苍、鸡足,到了这么多地方,他还准备去峨眉、昆仑。这样一个探奇无止境的人,怎么会因为一座山就满足了?徐霞客所游历的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游黄山以后,而且天台、雁荡等地是再次去玩,所以这句话不可能是一个志在四方的人说出来的,更不存在什么“观止矣”。 万历四十四年()二月,徐霞客登黄山。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再登黄山,先后作《游黄山日记》二篇。记有:“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徐霞客对黄山的地界归属和水系流向记的明明白白。再查阅徐霞客《溯江纪源》:“黄山,徽宁界。”怎么可能说成是“徽之黄山”? 闵麟嗣编撰的康熙本《黄山志定本》“徐弘祖”条目中的其他错误,这里不一一细举。闵麟嗣编撰康熙本《黄山志定本》,在当时作为编志,引文必须维持原貌,不能随意改动,才是历史的真实,科学的态度。 故,考证徐霞客从未说过“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闵麟嗣编撰的康熙本《黄山志定本》中“徽之黄山”属谬误,应当正本清源,匡谬正误。 本文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作者:朱永忠) 以上内容只代表原创作者的看法,不代表本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