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预防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601/4632474.html △ 古徽州风光 来源:图虫创意 明万历十九年(年),汤显祖目睹当时官场腐败,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大学士许国等人,还抨击了万历皇帝。疏文一出,皇帝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今广东湛江徐闻县)。在这一事件中,有一个人相当值得一提。那就是被弹劾名单中的许国。许国,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加官进爵之余,万历皇帝还让工匠在其家乡修建“许国石坊”,以表彰其功。据说当时一般臣民只能兴建四脚牌楼,超出便属僭越。然而,万历皇帝为许国修筑的却是一座八脚牌楼,可见对其宠爱的程度。△ 安徽歙县徽州古城八脚牌楼许国石坊 来源:图虫创意 汤显祖被贬后,有人劝他去徽州给许国赔个礼、道个歉,可汤显祖死活不肯,才有了今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典故。“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前半部分,却是“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将两段连起来意思就是,想要认识有钱富贵的人,去黄山附近沾染些铜臭的气息准没错,但老子死心眼,不稀得一去。汤显祖正直刚强、宁折不弯的个性,注定使他不受当时世俗的认可。但汤显祖的诗,却反映出了古徽州的辉煌往事。江南之外的江南,无与伦比文 大唐梁金吾 图片 图虫创意、摄图网授权 视频素材 摄图网授权 来源 锦绣人文地理(ID:humangeo) 01何为古徽州?“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猢狲翻跟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但凡徽州人大概都知道这句俗语。 徽州,历史地理名称。历史上的徽州府,府治歙县,下辖: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婺源、绩溪。 △ 古徽州示意 来源:锦绣人文地理自制 如今,前三句中包含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都归属安徽省黄山市,婺源县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绩溪县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 宏村村落 来源:图虫创意 徽州并不“古”,年,为响应国家打好“黄山牌”发展旅游业,徽州地区才被拆分成几个部分(婺源除外)。因此,现阶段而言,大部分生活在这块区域内的老一辈人,都认可自己为徽州人。 历史上,徽州前身曾为歙州。在今天天台山与凤凰山之间有一条喇叭口型的狭长山谷,它蜿蜒曲折,气象万千,三道水口环绕拱卫着山谷里的小山村。这里便是如今安徽省绩溪县的汪村。 △ 安徽绩溪,龙川晨雾 来源:图虫创意 多年前,一位为徽州人所敬仰的“大神”——汪华,在这里降生了。汪华是唐朝开国元勋,被授予越国公、上柱国,为人德高望重。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偏安江南一带的歙州也不例外,山寇、流贼声势浩大,歙州官府曾多次派兵镇压皆无功而返。 这时,精通文韬武略、时年仅20岁的汪华学成归来,主动请缨,凭借着自己一身本领,剿灭山寇、流贼,给歙州百姓带来了短暂的安宁,汪华自己也成为名震一时的歙州守将。 为了能给百姓更好的生活,身在军营里的汪华决定解散部分士兵,让其回家务农。同时,汪华在军中积极推行“屯田制”,鼓励士兵闲时耕田,战时上马杀敌。 △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唐模古村太子庙 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隋朝终归是大势已去,随着各路起义军渐渐壮大,地方官也打起了如意算盘。当时汪华的顶头上司、歙州刺史,有意投靠淮南地区最大的反王杜伏威。汪华为了歙州百姓的安居乐业,反对这一做法,最终引得杜伏威大军来攻。 无奈之下,汪华在众将的再三请求下,自称“吴王”,统领歙州、宣(今安徽宣城)、杭(今浙江杭州)、饶(今江西鄱阳县)、睦(同属今杭州)和婺(今浙江金华)六州诸军政,以求以一己之力,保境内百姓太平安康。汪华主政期间,兴修水利,开垦农田,重视商贸,歙州经济一度兴旺发达。 公元年,唐王朝在长安建立。汪华审时度势,决定投靠李唐,共谋天下太平之大计。汪华识大局的举动,从某种程度而言,推动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进程。 △ 徽派建筑,石城村 来源:图虫创意 汪华去世后,歙州一带相继建立了许多汪公庙纪念其功绩,使他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地方神——汪公大帝。 到了北宋末年,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在歙州聚众造反,先后攻占江南六州五十二县,影响极大。为平息战争阴影,宣和三年(年),皇帝赵佶下诏改歙州为徽州。徽,有美好之意,后来也成为赵佶的庙号。自此,徽州之名,活跃史册近年。 02徽商的缘起缘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早在南宋淳熙年代,《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由于土地闭塞,长久以来,徽州本土经济多为山林经济,也就是靠山吃山。 例如,徽州境内祁门、婺源盛产茶叶,黟县盛产香榧,绩溪盛产山核桃等, 但物品产出再多,如果不输出,也就等于物品滞留,产生不了价值。正因如此,徽州人必须走出去,谋求发展。 △ 祁门红茶 来源:摄图网 或许是源于汪华的执政理念,自隋唐以来,经商观念犹如种子,在徽州一带的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与晋商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商帮——徽商。 历史上,徽商最早崛起于南宋时期。当时,由于宋室南渡,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动整个国家诸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南移,江南一带由此更加繁盛。而一直以来便有经商观念的徽州人,自然不能放过这大好时机。商人们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紧靠首都的优势,利用徽州一带水网交错的交通便利,将本土堆积已丰的特产由此运往全国各地,商贸活动由此全面崛起。 △ 安徽歙县徽商大宅院里陈列的石雕马 来源:图虫创意 当时在全国贩茶、贩纸领域中,徽州祁门商人程承津、程承海兄弟俩由于获利巨丰,被合称“程十万”。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当时徽州府城(歙县)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正所谓“捐资兴学,功德无量”,兴盛起来的徽商也将“业儒入仕”定为事业的终极目标。民间渐渐开始流传“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的谚语。徽州人不仅通过经商改变人生,还一心向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 安徽宏村 来源:图虫创意 抛却积功修德观念,在当时,读书科举所获之利非商贾交易可比。在中国封建社会,平民阶层可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学而优则仕”,才是徽商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只有当官,才能摆脱这种底端阶层影响,达到人生升华。 因此,在这种巨大的欲望驱使下,徽州成为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视教育的地方,“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正是在这股全民喜学、爱学、向学的风气带动下,宋元时期,徽州才得以孕育出了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理学大师。 作为东南邹鲁、朱熹故里,徽州秉承朱子遗风,书院文化也随着徽商的兴起而传遍一府六县。在书院的分布上,全国各地书院数量更是无出其右。在这种“不儒则贾”的生存经营模式下,徽商智慧与财富并重。 △ 中国安徽博物院藏清道光徽商庆大昌盐号木刻封条 来源:图虫创意 一个徽商帝国,正在慢慢形成。 进入明代,为了彻底击溃北元的残余势力,明朝政府在北方设置了9个军事重镇。为了吸引商人向边境运输军粮补给,明朝政府规定,商人只有向北方边境运送粮食贩卖,才能获得“盐引”(一种合法的贩盐许可证)。 由于古代的盐属于国家管控极严的必需品,拿到“盐引”就相当于找到一份一本万利的生意。因此,尽管边境路途遥远,徽商们仍不辞辛苦,往边境运粮。但相较于晋商而言,徽商并不占据地理优势,故在明初,徽商虽已意识到发展盐业的重要,却比不上晋商的发展速度。 直到明中期,随着白银逐渐成为社会上的“硬通货”,明朝政府逐渐放宽“盐引”的获取途径,允许商人在合法途径下,贩盐获利。由于东临黄海,西接京杭大运河,两淮地区很快成了大明帝国最重要的盐政中心。 △ 安徽歙县徽商大宅院里陈列的木雕匾额 来源:图虫创意 徽商大展身手的时代到了。 凭借着两淮地区“关系国库”的盐税,徽商纷纷转做盐业生意。凭着水、陆交通之便,几乎垄断了两淮地区全盘的盐业生意,成了明、清两代帝国政府最为倚重的一群商人。 在“业儒入仕”思想的影响下,徽商宗族不但生意越做越大,科举出人才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据统计,在歙县,有清一代,本籍、寄籍(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共出状元5人、包括徐元文、潘世恩、洪钧等;榜眼2人,即江德量、洪亮吉;武榜眼1人,即鲍友智;另有探花8人,进士人。歙县还出了4位大学士、7位尚书、21位侍郎。 而徽州的休宁县更是以“产状元”闻名。当地望族吴氏,自南宋起就出现了官居左丞相的吴潜,除此之外,在休宁,还有被女真人称为“真乃奇男子也”的程若川、有以直谏朱元璋而着名的任亨泰、扫平海贼大败倭寇的沈坤、抗击清兵的铁鞭王黄赓等等。 △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风光 来源:图虫创意 或许正是因为徽商的影响力,清朝的康熙皇帝才决定以安庆、徽州等七府三州之地,设立安徽省成为江南三省之一。 当名扬天下的晋商还在墙高城深的山西大院里晒太阳的时候,徽商便凭借着盐业兴旺、官员扶持、帝王宠信,在衢州、徽州、金华等浙西鱼米之乡兴建起一栋栋徽派建筑园林。这种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坐北朝南,整座房屋随处可见雕镂精湛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尽显大户人家的荣耀与奢华。 △ 上:徽派建筑冬瓜梁木雕 下:安徽博物院馆藏清代石雕倒挂狮夹柱石 来源:图虫创意 因地处江南地区,为应江南之景,设计者们还特地以青砖灰瓦为徽派建筑主题,让建筑与小桥、流水等景物融为一体,充满恬静、安宁的气氛。 不过,独特的园林建筑景致仅仅满足了徽商视觉方面的要求。口味挑剔的他们并不满足于像晋商那样吃着一成不变的“烙饼卷大葱”。有了钱的他们,开始在自己园子里养着会“十八般厨艺”的大师傅,每日为他们烹饪美食。 △ 上:中国徽菜博物馆清代婚宴展区 下:第七届徽菜文化旅游节展品 来源:图虫创意 在这些厨师的精细专研下,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诞生了。 徽菜讲究以鲜制胜,就地取材。因为徽州一带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因此,只需要善用火候,成品必定能惊艳四座。 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豪华的园林建筑,拥有文化的徽商也慢慢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徽商们的带动下,徽剧开始风靡全国。在当时,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过寿时,宫廷里都准备了徽剧表演。 △ 徽剧《惊魂记》 来源:图虫创意 乾隆五十五年(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四大徽班”。道光间湖北汉剧进京,徽剧的二簧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形成京调,产生京剧。 徽商这种资源丰富的物欲生活,就连号称缔造“康乾盛世”的十全老人——乾隆也自叹不如:“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或许是徽商富可敌国引发了帝王的眼红,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12次南巡,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江南。特别是乾隆,六下江南花费之巨,世所罕见。这其中,多半是笼络盐业经营的徽商。 △ 中国安徽博物院藏清代都转盐运使司石旗杆座 来源:图虫创意 眼见能获得与帝国统治者零距离的会面,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花多少钱都值,而乾隆帝对此也颇为满意,乐见其成。 为了宗族的荣耀,徽商们不仅将自家园子腾出来作为帝王的行宫,还大行捐献、捐纳之事,祈求通过利益输送达成某种人脉关系下的政治庇护。 但无情的帝王总是只顾自己享受,对于徽商们的心思,帝王们大可不必理会。以乾隆朝(-)为例,前期每引盐所需缴纳的杂税为12两,后来变成了14两。自乾隆之后,清朝各代由于国势衰落,割地赔款,国家需要的钱也越来越多,盐引杂税金额越来越大,压在盐商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嘉庆(-)之后,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的“票法”代替“纲法”,使徽商的盐业垄断之权彻底断绝,徽商由此一蹶不振。 △ 安徽博物院展厅庆余堂药号开业盛况 来源:图虫创意 徽商衰落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爆发了。这场运动席卷了包括江南在内的大半个中国,虽有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抵抗,江南地区的盐业、木材、茶业等多方面经济均遭受重创。而与之相对的,外国殖民侵略资本的深入,也在传统的徽商身上“割”走了更大的一块肉,这无疑是兴盛数百年的徽商难以接受的噩耗。 作为这支商帮中仅存的最后一位大佬——胡雪岩,虽得帝国实际掌权人的青睐,成为晚清最有实力的商人之一,但奈何不过权力的争斗、派系的倾轧,最终也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徽商彻底没落。 03徽州如梦 徽商失势,使徽州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徽州的风波并没有就此停歇。 年,由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婺源第一次离开了徽州大家庭。婺源民众怒不可遏,认为婺源从千年前就归属徽州,且民风习俗与江西多有不同,于是,在地方政府以及民众的统一抵制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婺人返皖”运动。 △ 江西省婺源县菊径村风光 来源:图虫创意 历史上,徽州盛产名人,直到近现代,徽州还出过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年,在绩溪人胡适等的联名要求下,国民政府只能将婺源划归徽州。 但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后,被解放的婺源又重新划归了江西,并且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回到徽州的名下。如今,徽州之名渐行渐远却因黄山的旅游开发,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 当徒步走进古老的县城时,仿佛还能一览徽商宗族的昔日繁华。从奇秀的山路登上黄山之巅时,依旧能品味徽派山水的天下无双。徽派的建筑、篆刻、版画、教育、美食,每一样都流传至今。 青山绿水间流传的徽派文化源远流长。徽派文化的流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算得上是现代徽州的延续吧。 △ 古徽州的黎明。 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方静:《解读徽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陶绍兴、郑晓明:《素封:明清徽商的无奈选择》,《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刘九伟:《简论隋唐以来运河沿线地区教育发展及特色》,《淮阴工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9期 郭峰:《两淮产盐及行盐四省图》,《地图杂志》年第4期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长三角论坛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新书分享会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