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当年7月,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共创建两批共计个教师团队。日前,《光明日报》邀请了五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来分享他们“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的心得体会。 对话嘉宾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带头人 邹长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带头人 张化光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带头人 丁文江上海交通大学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带头人 韩家淮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带头人 好老师要能“承上启下” 记者:人们看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先想到团队成员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也许,在报考院校时,同学们看到这样的介绍,会对这样一个团队有更多的期待和向往——这里有好老师,有大先生。大先生是“经师”,亦是“人师”,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当然,大先生也是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在立志做大先生的道路上,各位是怎样实现提升和跨越的? 邹长春:我经常用一句话来勉励我们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同学,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希望他们有高远的理想,把自己置于国家的坐标系中,用我们地球物理人高超的探测本领,找准自己正确的位置。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要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价值。同时,更要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久行远。我们团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优秀学子,许多出国深造的同学已经学成归来,成为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顶梁柱。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在他们身上也得到了诠释。 张化光:从教30年,我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概括为“创新、发展、严谨、求实”八字方针。我经常提醒学生:科学是严谨的,它需要创新,需要发展,但如果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如何也不能攀登上科学的高峰。曾有一位硕博连读的学生由于感觉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找到我想要退学。我采用“三步曲”进行指导:第一步是让学生把我推导的公式,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推导;第二步是给学生举个例子,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做仿真;第三步是给学生几篇文章,让学生写一篇综述。十天时间,一篇文章写好了,送到国际杂志,一投就中了。从此,这个学生的创新潜质被激发了出来,成果也越来越多。 丁文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始终相信,培养优秀的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要真正把学科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我们团队中的教授和副教授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课时量每年达到学时。为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我们采用“技术原理认知+理论体系学习+科研案例分析+综合实践创新”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本科课程中增设热加工综合实践研究,将知识点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韩家淮:学校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类知识的传承,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能够“承上启下”,承接前人的智慧硕果、传承给后人接续奋斗。无论是“经师”还是“人师”,首先是一个老师,要承担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一开始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何要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需要了解学生。我们团队有六成以上成员都陆续加入班主任队伍,通过开班会、办茶话会的形式,在学业上指导督促学生,生活上给他们答疑解惑。 要了解学生,就要主动多去沟通交流。我喜欢与学生一起就餐,这样一来,我跟每个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时间。只要我在办公室,门始终是敞开的,学生有事就可以直接进来。 我认为让学生了解自己尤为重要。就怎么做科研而言,首先要看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决定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能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则是能否做好科研的关键。我的愿望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我和我的导师,也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在这方面有共同的理念。我们合作建立了厦门大学博伊特勒书院,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世界级生命科学领域大师的引领和熏陶。博伊特勒教授说:“比诺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承。百年后,诺奖得主或许会被遗忘,但书院的教育事业仍会继续。”团队中每位成员都以自己对教学及科研的热爱,勤勉践行着黄大年精神,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求知探索,不断前行。 “做研究, 要有种劳模精神” 记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的身份是多重的,是教师,也是科研工作者;教书育人是使命,科研报国更是义不容辞。不少老师的工作重地不仅在课堂,更在实践一线、科学前沿。这其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如何磨炼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钻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 孙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目光不仅要回望历史,也要着眼文学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