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黄山作为象征中国民族精神的名胜之一,千百年来以其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吸引着八方来客,并于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在黄山实践支队实践的第二个周末,支队一行人与浙江大学研究所社会实践黄山小分队一道,在市政府和风景区管委会领导的组织下,登黄山、赏美景、强体魄、建友谊。

乘坐大巴来到温泉索道站后,我们换乘索道一路爬升,在氤氲之气的包围中,置身密林之上,多有机会与近乎垂直的山石崖壁擦身而过。除欣赏、赞叹美景之外,大家对索道建设的技术难度、身体感受到的气压变化也有探讨。说说笑笑中,满是对刚刚开启的黄山之旅的期待、进而产生的兴奋与新奇之情。

▲穿越在云海中的索道

刚下索道,能明显感觉到雾气中的水汽和寒意,迎面而来的是一段陡直的上行阶梯,名曰“好汉坡”,仿佛黄山在对游人宣告:要想饱览美景必须付出辛劳。黄山没有让我们失望。在玉屏峰几块满有摩崖石刻的巨石旁边,我们看到了久闻大名的国宝“迎客松”,它的树枝向朝外的一侧伸出,配合想象确实有欢迎远方来客的形义。为了保护拥有超过八百年树龄的迎客松,人们给它伸出的枝桠做了支撑加固,并有专人24小时守护照看。作为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人民大会堂也陈列着它的铁画,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有趣的是,在尚未见到迎客松的道旁,我们先见到了“送客松”。经工作人员介绍才知道,以前到达迎客松景点的入口在相对的另一侧,所以能够先见迎客松,后见送客松。

▲迎客松及摩崖石刻

在迎客松拍照留念之后,大部人马向黄山诸峰中最为险峻的天都峰进发,余下三位同学因膝盖有伤留在玉屏楼宾馆大堂休息等候。

▲迎客松前合影

▲天都峰南坡

从迎客松几经上坡下坡到达天都峰脚下老道口,全部上坡经鲫鱼背到达天都峰顶,耗时约1.5个小时左右。天都峰作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m,坡面极斗,一条阶梯直达云霄,阶梯两边有似两座尊佛拱卫。历经心理与身体的双重考验,我们到达峰顶稍下部的鲫鱼背。雾气缭绕着一条窄处不到50公分似鲫鱼背的山脊,夹杂着嗖嗖狂风,人走在上面,似过仙桥,但也难免会腿发软。当筋疲力尽之时,我们到达了峰顶。可惜天公不作美,峰顶之上的视野几乎尽被云雾给遮蔽。于是,诚哥和一众男开心的在高山之巅秀合影,却不见女生们的踪迹(累瘫在地上了)。

▲天晴的鲫鱼背

▲雨雾绕绕的鲫鱼背合影

待天都峰探险的同学返回玉屏楼宾馆,稍事休息后,我们朝午饭地点白云宾馆前进,中间途经一线天。这是两山之间的一道缝隙,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因台阶陡峭,且游客时不时中途停下或远眺或拍照,故通过速度很慢,一度出现临时性拥堵。好在大家都遵守秩序,耐心地慢慢移动,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右手扶着石质栏杆,左手摸着崖壁,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每一步都踏得很扎实很小心,攀至一半,已开始气喘吁吁,这时一阵包含水汽的山风吹来更有料峭之感。攀至最后亦是最窄的一段,山泉(也可能是雨水)顺着崖壁滴落或漫溢到台阶表面,头顶上方是一颗圆形巨石悬空嵌在两山之间,使得我们顾不上驻足赏景,一心只顾上爬,尽快脱离“险境”。一路直上到达了鳌鱼峰顶,视野开阔,在巨石隆起的中脊处凿出通路,两侧有栏杆或铁链,山风劲吹,身着的薄层塑料雨衣在风中哗哗作响。山峰两侧以下是雪白的牛奶一般的雾气,感觉仿佛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座岛上。在另侧峰壁上,刻有“大块文章”四字,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在惊险的绝壁上刻字的本领。

▲一线天攀爬中

在下午一点半左右我们抵达了白云宾馆,餐桌上的美味菜肴使我们的体力很快得到了恢复,竹笋、石耳、火腿等当地名产使人尤为印象深刻。因为在路上目睹挑山工人运送物资上山的艰辛,我们都相互提醒多吃一些避免浪费,但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做到,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行进中的挑山工人

下午三点我们再度出发。首先到达的是光明顶。它位于黄山中部,海拔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其圆形的多普勒雷达天线在很远处就能望见。关于光明顶还有一段小插曲。中午我们在白云宾馆吃饭时,聊到了有关“我们即将登上的光明顶是否就是金庸小说里的光明顶”的话题,刚开始大家莫衷一是,牵扯到明教、张无忌、武当山、武当派、武当金顶等有趣的人、物,最后还是度娘一语定乾坤: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总坛光明顶位于西域昆仑山。

▲位于光明顶的黄山气象站

在光明顶未作过多的停留,我门来到了“飞来石”。这块巨石呈近长方柱体耸立在峰头基岩平台之上,走向南东,底部和山峰豁然分开。从南向北侧面观看,它上尖下圆,形似一颗巨桃,世人称其为“仙桃石”或“仙桃峰”。岩石成分完全相同的上下二石,其间的接触面积却很小,使游人感到到上面的巨石似从天外飞落崖上,故名。事实上,“飞来石”并非天外飞来,它与下部的基座平台原系一体,都是由黄山岩体补充期侵入的中细粒斑状花岗岩所构成;花岗岩构造节理发育,由于北东和北西向的两组近直立节理和北西走向的近水平节理的切割裂解,形成了长方柱体的“飞来石”雏形,但此时其四周仍被岩块包围着,上下仍为一体。后来,在山体的不断抬升中,由于风化剥蚀,冰川流水和重力崩塌,使四周岩块逐渐被剥离脱落,基座平台面上的接触面变得很小,最终形成了兀立于高座平台之上的“飞来石”奇观。传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两块石头落在了人间,一块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的通灵宝玉,所以《红楼梦》也叫《石头记》。而另一块就落在了黄山,也就是现在的飞来石。有趣的是,87版红楼梦的片头部分便取景于此。

▲云雾中的飞来石

我们路遇行知亭,亭柱上书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亭前有一石碑,上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出自陶先生的《三代诗》。我们也在亭前合影留念。

▲知行亭前合影

经过了团结松(一颗树龄四百余年的古松树,五干围抱,枝叶茂盛,团团簇簇,状若兄弟五人相互拥抱),我们终于到达了当晚住宿的北海宾馆。稍事休整后,有一拨同学来到宾馆前的篮球场打起了篮球,另有一拨来到不远处的平台看(ceng)风(dao)景(you)。在旁边的一个旅游团的导游的介绍下,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看到了“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赶骆驼”等奇峰。所谓梦笔生花,就是在一根单独的石峰顶部笔直向上长出了一棵松树,以群峰为背景远远望去,就像一支绿色的笔插在灰色的笔筒里。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望过去,此时的背景变成了山坡上的绿色密林,这时梦笔生花就不容易看得出来了。这再次提醒我们,即便是同一样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会有所区别。

晚间,市人才办的陈哥特地申请到了在山上点蜡烛的机会(正常情况下,黄山风景区内不能点燃明火)。大家围坐四周,挡住山风,把三十颗心形蜡烛点燃。然后在一位热心大叔的帮助下摆成了心形,打火机也是围观群众友情提供。心形,寓意浙大和清华两校同学交流互助,也是队伍中对爱情的向往和见证。

▲晚间宾馆前点燃的心形蜡烛

第二天本想早起看日出,无奈天公不作美,后半夜开始就下起雨来。早餐后,不少同学建议在宾馆里补觉、打牌或关心国家大事(看电视,当时正值G20峰会),不想出门。浙大支队中的女生一致认为出来一趟不容易,怎么也不能窝在屋子里。几经商(jiu)议(jie),两校支队中的几名男生也加入进来,十几个人轻装简从,穿上雨衣,在市人才办陈哥和风景区管委会笪哥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西海大峡谷进发。

▲西海大峡谷出发合影

一路上多是悬空栈道,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陡峻处下行时必须躬身甚至半蹲以降低重心。一路风雨交加,山间的空谷往往成为风口,瞬时风速尤其大。出于安全考虑,有好几次在下坡处狂风大作且久久不见停歇,我们犹豫是否原路返回;但最终我们没有放弃。远远望去会觉得惊险无比,但真正一步一步地在上面走起来,便也觉得平常;在半途稍作停留,转身回望之前因害怕而犹豫不决站立不前的挂在山间云中的悬空栈道的某处,也是有小小的成就感。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紧贴山壁前行,不太敢凭栏下望(此处应该山间的云雾道一声感谢,若不是它们的遮掩,恐怕我们感受到的“高处不胜寒”之感要强烈得多);偶尔望向高处远处,会发现垂直的崖壁上伸出了一棵小黄山松,在劲吹的风中巍然挺立。不由得想起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们还发现了远处的崖壁上一朵孤零零的小花,花瓣橙红色,叶子和茎部为绿色,在风中摇晃得十分厉害,真为它捏一把汗;不过看样子它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受这样的风雨洗礼了。海明威曾借老渔夫桑迪亚哥之口说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周国平也曾借落难的王子之口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PS:因为悬崖上风很大,大家都不敢拍照,想领略这一风光的,请来西海大峡谷最陡的那条栈道)

山风虽然给我们的行路造成了些许不便,但它也能吹散山间的氤氲,仿佛一只手慢慢掀开了雪白的面纱,将黄山的绝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每当此时,便是一阵欢呼“哇,太美啦”,以及一声吆喝“拿出相机!”,紧接着便是一阵快门声响起。过不多时,面纱再次落下,又归于白茫茫的一片。这难得一见、稍纵即逝的美景,更显弥足珍贵。我想,这也是黄山的魅力所在吧。难怪多次游览黄山的李白也是意犹未尽,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中表达了重访之意:“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悬空栈道

在这里我们要为浙大支队中的女生点赞,全部七位女生除其中一位膝盖受伤需要修养之外,其余六名都参与到了西海大峡谷之行。若不是她们意志坚定,强烈要求冒雨出发,估计我们几个男生也会在宾馆窝一上午了。秉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每下一段陡峻的悬空栈道,她们都走在最前面。有一个细节颇值得一提,当我们走到了一个分叉路口,不知该走哪条道比较便捷。这是随旅游团过来一位导游,他说右边这条道会比较平缓,左边这条会险峻一些。话音刚落,一位浙大女生就斩钉截铁地说:“咱们走左边这条更险的路!”边说就迈开了步子往下走。一旁的男生似乎有点懵,小声嘀咕着:“不是说右边比较平缓好走嘛……”见多识广的导游这时也有点不淡定了,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走左边一定小心,注意安全!”走在前头的女生头也不回,淡然地抛回一句:“没事的。”我们后面的男生只好紧紧跟随,导游则带着他的团队取道了右边。

▲西海大峡谷小分队栈道合影

终于,我们下到了西海大峡谷的谷底,随后乘坐地轨缆车上行至白云宾馆。在经过光明顶之后下方的一个分叉路口时,我们一队人马分成两路,笪哥带领女生直接去往云谷索道的白鹅岭索道站,陈哥则带领男生急行军奔回北海宾馆,与那里的同学一同取回行李,再到索道站会和。

坐在缓缓下行的索道上,我们回忆着这一天多的黄山时光,虽然身体疲惫,全身被或雨水或雾气打湿而略显狼狈,但我们欣赏到了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目睹了挑山工人和抬轿工人的艰辛,感受到了当地领导的细致关照,使身心经受了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洗礼,并与诸位同学建立了逐渐深厚的友谊。这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仅以此为记。(注:文章部分内容参考了浙大晓飞同学的黄山游记,在此表示感谢)

文末福利1:浙大张亚军队长赋诗一首

游西海雾山

西海晨雾深,狂风骤雨急。

壁立垂千仞,玉带挂云梯。

奇松若隐现,浓淡自然宜。

巾帼英气爽,身先见谷溪。

青山原不动,浮云妄想欺。

才欲辩真假,忘机息迷离。

文末福利2:黄山风景掠影

▲摄于杨世芳队长

▲摄于李家叶支书

知行

真知的传播行走的力量

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交流互动平台

了解最及时的实践动态

聆听最新鲜的实践故事

分享最真实的实践感悟

赞赏

长按







































白殿风用醋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