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首白话诗,诗中的“蟹壳黄”,指的是安徽黄山的“蟹壳黄”烧饼。陶行知当年从休宁县万安镇新安江码头出发,乘船去上海求学,随身携带的干粮就是这“黄山蟹壳黄”。 “黄山蟹壳黄”的故事,先要从它的名字说起。“蟹壳黄”的雅称,一则因为“金黄的烧饼”与“金黄的蟹壳”确实形似;二则旧时徽州“山限壤隔”、交通不便,新鲜大螃蟹很难到得了这深山之中,便有高厨推出“白案蟹壳黄烧饼”,摆到席面上,权充“红案大螃蟹”。结果,薪传至今,成为传统特色名产。 据说,徽商当年背井离乡,随身所带的,除了包袱、雨伞,就是这“黄山蟹壳黄”干粮了。这“黄山蟹壳黄”,不但携带起来简便,且不易变质,存放十天半月照样香脆如新。因此,人们都说,当年徽商的辉煌史册上,应该记上“黄山蟹壳黄”的一笔功劳。而“黄山蟹壳黄”的制作技艺,也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致使江浙沪一带出现了“金华烧饼”、“上海烧饼”、“苏州烧饼”等衍生品。 “黄山蟹壳黄”烧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即便是技艺娴熟者,也不敢保证烤制的烧饼炉炉成功。据其传人称:火候的控制十分重要,但是水、面、菜油、干腌菜、肉丁、芝麻等原材料甚至气候的温湿程度,也都会影响烧饼质量。 如今,大螃蟹等海鲜珍品之于黄山宴席,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不过,在高朋满座的盛宴上,少不了有一盘“黄山蟹壳黄”烧饼。烤制“黄山蟹壳黄”的特制木炭土炉,现在已被电烤炉取代,然而,那寓意“六六大顺”的6厘米直径的圆圆外形依然未变,“油酥千层口口香”的口感、“油亮闪光蟹壳黄”的色泽也丝毫未变。据了解,“黄山蟹壳黄”的制作技艺将正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蟹壳黄”已经成为游客行囊里的常备之物。当地的大街小巷都有售卖。有的游客还会买几个“蟹壳黄”烧饼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品尝,现在中华文化特产商城为大家隆重推荐香脆的黄山烧饼,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就可即日平常。 中华文化特产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白癜风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