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人员编制配备充足是维持一个单位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当前的基层中小学,其承担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配置,没有充足的教师配编,那是很难正常运转的,更别谈做出质量,干出成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师群体也越来越庞大。从各地区的数据报表上看,教师编制基本都已配齐,甚至还有超编现象。然而,现实情况却与之截然不同。有的学校数据上教师超编严重,但实际上却一直闹教师荒。这从很多学校刚放假就开始,下功夫招聘顶岗老师,提前为下学期开学做准备就能看出来。 一边是数据上的严重超编。一边又是实际上的闹教师荒。如此矛盾的现象为何会在中小学愈演愈烈?这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统计上的师生配比与现实严重不符一个学校该配多少个老师?不是由校长决定,也不是由教育局决定,而是由学生数来决定的。学生数多,老师数就多。反之,学生数少,老师数就少。国家在老师数和学生数之间的配比上有严格规定。 以小学为例,国家规定城市小学的师生比是1:19,县城小学的师生比是1:21,而农村小学的师生比是1:2。 严格控制师生比例,本意上市让师生配比更加合理科学,不至于浪费教育资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配比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比如某个村小(村里的小学),学生只有20个,按照这个配比,就只能配一个老师。但实际上如果只配一个老师,则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教学。 因为这20个孩子,分布在6个不同的年级,如果只有一个老师,那光语文数学这个老师就得上12门课。而且还是一周5节课没休息,要是老师一不小心生病了,那就得停课。 很显然这是很不合理的,像这样的学校,如果只配一个老师。那就是闹老师荒。如果要正常开展教学,那至少得配个以上老师,如此一来,在编制上他就严重超编了。 教师编制被随意挤占的现象很严重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弱势单位。网上曾有一个很搞笑的段子,说的是:现在的学校,除了殡仪馆暂时还没有给学校摊派任务之外,似乎其他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可以发一个文件,要求学校协助甚至是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段子虽然是调侃的意味更浓,但却也是实实在在地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现实中,在基层中小学校,确实被过多地赋予了不相匹配社会责任。 更要命的是,很多地方都会挤占教师编制。通过借调、跟班等名目把原本学校里的老师借到其他单位里去用,而被调走的老师编制又还留在学校里,这就出现了在编不在岗的情况。所以,从编制上看老师是足够的,但实际上老师却又完全不够。 现在老师被借用最多的就是。乡下的老师进城跟班学习。或者被教育局借走了,被补充到了教育局里的各个股室里去了。 学校里的管理岗位太多近年来,基层学校被赋予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相应的学校里面的管理岗位也越设越多。因为管理岗位要兼任学校的管理工作。那自然就要减少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岗位也要占学校的教师编制,但他们实际上却又没有完全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这势必就会造成教师的缺口。 比如学校的校长,他实际上也算是一个教师编制。但很明显校长不可能去上课。事实上,他也没有余力去承担原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从编制上看,确实已经足够教师了。但在实际上却因为他没有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再增加一个教师岗位或者请一个顶岗老师去完成原本属于他的教学工作。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有很多管理岗位都没有上课,承担教学任务,但他却实实在在算一个教师编制。还有一些是内退的,或者身体原因被照顾的,总之情况很复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占用了一个教师编制,但又都没有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 最终,超编和教师荒,这原本很矛盾地两个问题,竟然也在学校里面诡异的和谐了起来,这确实有些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