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纠结于复名,不如多思考如何完善徽州文化的跨区域保护难题。 ▽ 近日各地涌起地名复古热。引子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地名是回家的路》。 文章提出,不妨考虑黄山市复名为徽州,理由是可以更好地接续情感,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徽州已更多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否有必要花费巨额成本复名甚至改变行政区划?改名不是说改就能改,需要细细思量。 上世纪80年代徽州易名黄山,经过了长期调研,不是拍脑袋决定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而在此之前,原属徽州的婺源早已跨省划给了江西。自此,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曾辖“一府六县”的大徽州不复存在。 此后的30年里,关于恢复徽州地名的讨论不曾停歇,时不时成为舆论热点。更名黄山是一个轻率和错误的决定吗? 据媒体报道,徽州易名为黄山,缘于邓小平的“黄山谈话”。年,邓小平上黄山,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和徽州山区经济做了重要讲话。在“黄山谈话”中,邓小平鼓励“徽州要有点雄心壮志,要把黄山牌子打出去,把徽州建成全国最富的地方”。 黄山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方面转移、国门的打开,旅游作为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平台,如何当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成为焦点。黄山,正是邓小平选择的破冰之地。 徽州改名为黄山,不是拍脑袋、一蹴而就的事情。据媒体报道,改名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经过了严格的程序。邓小平提出黄山特区的构想后,国务院在下发行政文件前,召开了专家规划会和评议会,此后安徽省再下发具体的执行文件。 在执行过程中,又成立总体规划办公室,又聘请了专家来实地考察论证。当时也出现过一些争议,面对争议,年5月,国务院派了12名参事在黄山调查了20多天,最后达成共识。年,在“黄山谈话”发表10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徽州才更名为黄山。 更名后,项目、资金、人才纷至沓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黄山的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有资料称年增长幅度达到32%。旅游业也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快速提升,黄山也成为安徽旅游乃至中国旅游的一张国际名片。 为发展旅游更改地名,黄山不是孤例。例如,大庸改名为张家界,福建崇安改名为武夷山,四川南坪改名为九寨沟。一些地方甚至为改名纷争不断。 云南中甸和四川稻城为改名“香格里拉”一度争得不可开交。福建南平市(地级市)一直想更名为武夷山市,引发所辖的武夷山市(县级市)抗争不断。 如果改个地名能够有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给当地民众带来收入的提升,那不能称作是一个错误。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徽州”的消失,固然是一个缺憾,但易名为黄山不能说错。这也是多年来为什么不断有专家学者和代表委员提出恢复“徽州”地名,而黄山民政部门始终不松口的重要原因。 年邓小平登黄山。 地名有自己的生成与演变逻辑,不能因今人好古就恢复古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地名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基本常识。 西安从古到今,名字不下十个,例如酆京、镐京、酆镐、咸阳、长安、常安、京兆、大兴、永兴、奉元、西京。南京更是有过几十个名称,例如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升州、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等。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中国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个地名串起来的。 近年来,不只“徽州”复名之争,各地不断有声音呼吁恢复古地名,或者认为今名不如古名,例如认为西安不如古名长安,石家庄不如古名常山,扬州不如古名广陵,焦作不如古名山阳,平顶山不如古名应城,怀化不如古名黔阳。有这种声音,一方面是“古而雅”的固有情结与印象,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的历史和变迁缺乏了解。 每个地名的生成和演变都有其历史逻辑。黄山、张家界的更名,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致力发展经济、拥抱世界的广阔时代背景。石家庄和怀化的兴起是因为铁路,焦作和平顶山的得名是因为矿产,铁路的开通和矿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这些地名虽然不古,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却是丰富的,不能因为今人好古就恢复古名。 地名复古声音,与恢复繁体字等观点类似,其实难逃文化保守主义的嫌疑。这种保守,还体现在地名上的“排洋”。当前各地正整治建筑物洋名现象,多个地方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为地名。遍地曼哈顿、威尼斯固然不可取,但一刀切的禁止似乎也不妥。 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本不矛盾。但推崇“复古”,强调“排洋”,也说明对现实与创新缺乏自信。 安徽省黄山市宏村内月沼旁的徽派古民居。易名不是简单的换换名字就行,还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多年来建议复名徽州的声音,除了感情因素外,更主要的理由是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和弘扬文化。人民日报文章近日喊出的“地名是回家的路”,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也颇能触动人内心的声音。复名徽州,对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当然是有利的。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复名那么简单,也并非复名即可达成。 就现实操作而言,复名也不是简单地更换名字,其所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是实实在在的。复名,最直观的,必然涉及各类公章、标识、证件、文件等的改制,其花费必然不小。 如果如网上所呼吁的,不仅复名,而且恢复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那就要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不仅涉及安徽省内地级市之间的区划调整,还涉及安徽江西两省之间的区划调整,这个难度和阻力比更名成本大得多。 即便复名成功甚至区划调整成功,其消化和适应期也是漫长的。此外,数十年来安徽以黄山为核心的旅游营销和对外推介成果将大打折扣,重新调整又面临投入问题。 总而言之,复名的初衷是传承文化,但复名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文化,也难免被质疑又一次折腾劳民伤财,这就需要为政者充分调研、全盘考虑再做出取舍。 其实,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一定以复名为前提和必要。在“黄山”的名义下,就不能保护、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吗?在“徽州”的名义下,就能确保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吗?在当前整体虚噪的社会中,比起叫什么,更重要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时至今日,徽州已更多是个文化概念,不一定非得改变行政区划,也不一定非得更名。保护文化,自然有保护文化的方式和途径,而且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不错的探索。 年,文化部已经成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保护范围涵盖黄山市全境、安徽省绩溪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基本上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范围。其保护对象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起黄山复名徽州的大费周章,这个路径更加务实,也更加可行。 结语与其纠结于复名,不如多思考如何完善徽州文化的跨区域保护难题,如何进一步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如何创新保护手段,如何保障更有利的执行。古人说得好,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本文系腾讯文化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后台。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