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本名王之和,清初安徽太平县仙源镇人。生于正德年间(—年)殿试落第后,开了豆腐坊,既而又开了腐乳店致和祥。康熙十年(年),康熙帝品尝了致和祥的腐乳,颇为惊奇,御笔亲赐青方两字。当时有个与王之和同年科考得中的状元孙家鼐得知皇帝御赐之事后,专程来拜会王之和,品尝腐乳后,赠送对联一幅: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一时间,致和祥腐乳誉满京城。他是徽商中把握商机最为恰到好处之人;其后人及其所传授的经营秘籍就是善于并且不断地炒作市场,使得老品牌得到新生。一、发明臭豆腐康熙八年,安徽省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进京考试名落孙山,欲归故里,又苦于路费无着,只好留京等下科再考。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维持生计,便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有一次,豆腐卖不出去,剩下较多,又时值夏季,怎么办?猛然他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一道菜,但具体不知怎样做法。于是他试着将豆腐切成小块,加盐及花椒封在坛里,一直没管它。到秋凉之后,他才想起这些豆腐块来。这天,他刚打开坛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再仔细一看,豆腐已呈绿色了。他好奇地入口试尝,味道却很美,送邻里人品尝,也一致称赞。从此,王致和的臭豆腐扬名了。二、创立“王致和南酱园”王致和官运不通,屡试不中,至康熙十七年,他索性在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专做起臭豆腐的买卖来了。到了清末,王致和的臭豆腐竟成了慈禧太后的御膳珍品。那时,御膳房每天要为慈禧准备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烧过的臭豆腐,而且必须是当天新从“王致和南酱园”买来的。但有时去买,晚了或赶上王致和“停业盘底”,买不到新的,太监们就只好用剩下的顶替。为人狡诈的慈禧考验侍奉她的太监,有一次在进膳时,把一粒花椒暗藏在臭豆腐中。到了第二天进膳时,慈禧拔开碟中的臭豆腐一看,那粒花椒果然还在,于是她严厉地处罚了主管太监。从此,太监们只好到“王致和南酱园”去求方便,以保证不误“上用”。臭豆腐一经“上用”,身价更高了。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均彩绘龙头,以示大内上用。“王致和南酱园”六个字,分做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鼎、鲁琪光书写。孙家鼎还为其写了两副门对,一副:“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副:“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趾钟芙蓉”。两副门联四句的头一个字合起来就是:“致和酱园”。 来源:安徽文化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