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哥说事今日头条4月18日星期一 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4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这篇题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引起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更重新激起了武穴民众强烈要求复名“广济”的共鸣!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当初更名武穴的过程吧。年10月23日,广济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武穴市。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按常理,撤县建市,只需要将“县”改成“市”,就行。很多撤县建市的地方,也是这样做的。但广济县撤县建市为什么更名为武穴市呢?不仅普通百姓不理解,就是一些地方干部也觉得不习惯。 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广济县在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叫永宁县,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天宝元年(公元年),唐玄宗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为广济县。这与广济在唐朝便有“千庙之县”的盛名,或许也有关系。从此,广济县名沿袭到撤县建市之前。 就在撤县建市筹备过程中,起初叫广济市,也不觉有什么不妥。但因为广济方言处于西南官话、北方官话的河南话和赣方言的杂交区,是一种难以划入某种确定的方言区而存在的特殊“楚语”,是一种混合性的难以听懂的方言,“寺”和“市”分辨不清,叫广济市,听了几次以后,不论说的和听的,都觉得不对劲,好像“广济寺”。给人一座城市像是一座寺庙的感觉。 据统计,全国至少有三座叫“广济寺”的名寺。于是,当时的广济县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以城关武穴镇为市名。 近些年来,有关恢复“广济”地名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地名更改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湖北省地名管理办法》,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要报国务院审批。但此次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给复名广济带来了一次新的希望,我们能抓住此次难得的机遇么? (本文内容摘自《人民日报》和雷池墨客署名文章) 武穴市恢复老名字广济,你赞同吗(单选) 推荐:武穴人 生活在武穴,不得不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