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正高级、山东省特级教师张妍研。

教师展示课。

给青年教师赠书。

正高级、山东省特级教师张永芳。

青年教师大比武。

教育教学论坛。

烟台十四中作为一所完全中学,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既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也有一群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43位,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有51位。

多年来,烟台十四中一直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通过目标引领、课程统整、科研保障、团队支撑、评价调控等系列措施,打造出一支高素养、专业化、创新性的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发展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1.职业分阶,构建目标体系:十四中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基于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将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目标紧密联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进阶目标体系,引领教师找准专业发展的起点、明晰发展的方向。教师职业生涯可以分为探索期、转化期、成熟期和精进期四个阶段,学校以此为依据,以教龄为划分基础,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进阶目标体系。

2.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教师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现状分析,结合专业发展进阶目标体系,定位自己当前专业发展现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然后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课题研究、专业阅读等维度梳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并制定详细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一年目标完成后,根据目标完成情况修订下一年规划,以维持规划的连续性、目标的一致性,促进教师明确目标和实现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站好又站高讲台

学校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关键素养,从师德、学科教学、综合育人、自主发展等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主张分类分层进行梯度培训,基于教师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分类实施校本培训课程。

探索期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是专业发展的重点。培训课程围绕课标及教材解读、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力求教师“站稳讲台”;转化期教师,培训课程的重心在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艺术,围绕班级内涵发展和家校沟通能力等方面实施课程,要求教师“站好讲台”;成熟期教师,课程培训的重心是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等途径促进教师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实现个性化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提升,提高区域影响力,力求“站远讲台”;精进期教师,课程培训聚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教育情怀培养,用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提炼个人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寻求“站高讲台”。

校本教研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烟台十四中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坚持问题驱动、专题研讨、专业引领、合作互动等原则,借助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形成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学研究样态。问题和需求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实现自我发展是校本教研的落脚点。

通过近几年校本教研探索和探究,该校提炼出基于问题导向的“四步教研”模式:基于困惑凝练问题——归因分析制定方案——研讨交流形成措施——教学实践反思改进。教研的核心问题来源于课堂、学案、考试、作业等实践,通过四步教研模式,教师的教研内容聚焦并落到实处,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课堂提质增效。在“四步教研”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将教研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拓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专题论坛、模式研究、观课评课等),拓宽教师专业思路、提升教师研究意识。

例如,在课例研讨方面,烟台十四中构建了“集体备课、观课评课、议课改课”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个人的思维创新和团队的智慧众筹,让课堂逐步走向深度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最科学的学习效果,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和提升。

团队支撑,教师专业素养共同发展和提升

教师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支撑,近年来,烟台十四中着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共同体,分类聚集有相似发展需求或追求的教师,相伴学习、实践、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学习和即时互动交流,实现专业素养共同发展和提升。学校除了年级组团队、班级教学团队外,还组建了“三E”团队、青年发展共同体、班主任发展联盟等跨学科、跨年级的特色共同体。以部分典型团队为例:

1.“三E”团队:为解决精准教与学两大教学难点,学校成立“三E”团队,以点带面支撑“个性化教与学”。“E-峰”团队:通过技术骨干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E-教”团队:通过教研骨干的示范和带动,引领教师剖析信息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契合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E-研”团队:通过科研骨干的研究和实践,突破“互联网+个性化学习”中的疑难点。“三E”团队的实践融合,有效解决了个性化精准教与学两大难题:按需教学与按需学习,实现了精准教学,最大化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2.青年发展共同体:为促进探索期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尽快站稳讲台,成立了青年发展共同体,培养路径主要包括三段:

(1)导师指引助发展: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导师们在实践工作中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进行即时指导,共同体成员与导师间可以线上线下即时互动交流,以此助推青年教师走入专业发展快车道。

(2)名师引领提内涵:借力校内外名师资源,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题研究为主题,进行阶段性专题培训和交流,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指明方向。

(3)读书交流促成长:为培养青年教师的阅读与反思习惯,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意识,每学期安排共读一本教育专著。学期末进行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将阅读收获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交流感悟,反思得失,改进实践,进而促进青年教师内涵发展。

3.科研骨干团队:为助力骨干教师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成立了“科研骨干团队”,着力进行课题研究相关的专题培训,包括:“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如何规范撰写课题申报书”“如何进行课题成果提炼”“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团队成员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以校级课题为基础进行实践体验和打磨,通过课题申报、开题汇报、阶段性成果汇报、结题汇报答辩等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和优化课题,在此基础上再逐级进行区、市、省级课题申报。通过阶梯式培训及引领,骨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评价调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外推内化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外在的评价措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引领教师持续化的专业发展。

1.搭建教师交流展示平台:学校通过各种活动给不同层级、不同学科、不同专长的教师搭建平台,让教师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例如,每学期举行面向全体教师的“四同展示课”“教学大比武”,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读书沙龙”,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论坛”“班主任论坛”,以科研骨干为核心的“教育科研观摩研讨”,以区域名师为核心的“专题讲座”,以优秀教研团队为核心的“主题教研展示”等系列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众多展示交流的机会,大大激发了教师的专业成就感。

2.搭建学校荣誉表彰平台:学校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表现,设立了“首席班主任”“首席教师”“德育明星”“教学明星”“创新明星”“科研明星”“爱校明星”“教学新星”“优秀教研团队”“优秀年级团队”等校级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在教师节、毕业礼等关键节点进行专项表彰奖励,并纳入年度考核和地市级评优指标,有效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提升了教师的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四有”好老师

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新教师。为此,学校从顶层到基层分级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第一课”,每学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定期评选师德典型,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

级弘毅二班送给班主任高湛老师的锦旗上写着:“庆幸一生受益教艺湛,感谢三年相伴师德高。”高湛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由孩子们的“湛姐”熬成了“湛妈”,一直深爱着教育教学工作。高湛老师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三天她就来上班了,她说:“往后余生,都是赚来的,感谢上天。”于是她的名字,由“高湛”变成了“高铁”。她仿佛永远不觉得累,好多老师都说:“就从来没有听见她说累。”就是这样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感染了她的学生:“我们的班主任每天都和打了鸡血似的,我们又怎么能说累呢?优秀是我们的标配。”级初四毕业的学生杨紫郡的家长在毕业之际给老师留言:“在这看似平凡的四年中,感受到的却是‘不平凡’,没有畸形的压力,没有盖世的标语,有的是那些‘平凡’的老师默默地付出,有汗水、有焦虑、有安慰、更有期许。平凡而伟大的爱,孩子们从来不会缺失。因为平凡,所以孕育,如蜡烛点燃,荧光闪现,谢谢老师们点亮的那道光。”

学校经过多年的系统化培养,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打造出了一支高素养、专业化的精英型教师队伍,近5年来,有3位教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有5人次获得国家级优质课奖,11人次获得省级优质课奖,40人次获市级优质课奖,50人次获得区级优质课奖;有多人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其中2人获评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获评齐鲁名师,3人被认定为“烟台市名校长”,6人被认定为“烟台名师”,12人被认定为“芝罘名师”。

这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为十四中学生的发展扎实奠基,也必将推动着学生们飞向更高、更广阔的未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