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自己要举行公开课,备课肯定不是一遍完成的,需要多遍次修改、完善。市级公开课一般需要备课一个周,还需要请学科组高手来帮忙,至少修改五六遍才行。备课越充分,课堂效果越好。 有些教学多年的老教师觉得教材已经很熟悉,不需要进行备课,随便看看就可以上课,这是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有的教师备一次课,然后用多年,不进行修改和补充,也是不对的。备课无止境,不仅需要自己去研究,还需要博采众家之长。 为了博采众家之长,提升备课质量,多数学校都实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实际上是集群体智慧,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的过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一点,我一滴,可以打造出最好的课堂设计,使大家都受益。 所有教师都知道,集体备课很重要,但是,能搞好集体备课的却不占多数。搞不好的原因很多,不外乎这么几个: 1.缺少研究 集体备课需要精益求精,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对备课初稿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没有研究精神,大家坐在哪里没话可说,只能大眼瞪小眼,集体备课自然没有意义和价值。 2.缺少团队意识,各自为战 个别教师有种错误观念,觉得集备是学校的,成绩是个人的。有了好点子、好方法,有人本位主义严重,不愿拿出来分享。害怕别人进步,害怕被别人超越,敝扫自珍,集备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学校缺少集备引导力 学校对集备没有科学的规划,只定数量不定质量,只监督不指导,只检查不考核。学校对集体备课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对集体备课缺乏引导力,也是集体备课不成功的原因。 4.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 集备的评价要与学校各项评价制度对接,形成对学科组长和组员们的全方位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另外,还需要设立单独的评价项目。根据评价情况,对优秀集备组进行表扬和奖励。 5.缺少专家引领 教师没有先进理念支撑和目标引领,只能进行低层次的集体备课。低层次集备浪费时间,学科组成员缺少目标,教师个体成长性很差。集体备课应该设置更高层次的目标,使全体成员都有努力方向。 6.教科研氛围不浓厚 集备实际上是学科组内的教科研,需要有教科研精神去支撑。没有教研和科研的意识,集备不可能有实效性。以科研去探索,以教研去实验,不断寻求适合自身的方式和方法。 7.搞形式主义,加重教师负担 只重视材料,不重内涵;只重视交流,不重视总结。很多时候,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学校本来想借集备减轻教师负担,结果教师额外做了很多无效工作,回去后还需要重新备课,无疑是加重教师负担。 8.缺少学科带头人 集备需要一个学科中心发言人。没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集备只能是低水平循环。不能给每人带来收获和提高的集备都是缺乏生命力的,都是在搞形式和浪费时间。学校如果缺少学科带头人,可以聘请校外专家。 以上问题不一定切合每个学校实际,仅供参考。如果学校集备效果不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真正搞好集备,提升教师备课水平。没有好的剧本,即使全是大腕明星,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集备就是修改剧本的过程,在学校所有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