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五年来,上海高校教师传承黄大年精神,踔厉奋发,继首批1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第二批又有8个团队榜上有名。 他们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和小编一起,领略他们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团队建设上的闪亮风采,品读他们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的故事。 刚刚过去的暑假,对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团队来说,依然是在紧张忙碌的学术研究中度过。心怀大我,教书育人,科研攻坚,科教报国,这始终是团队恪守的信念。近年来,这支由11名教师组成的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一次次带来惊喜。 “实至名归!”“学生都爱他们!”……得知高绍荣带领的这支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熟悉团队的师生们纷纷为他们点赞。 倾情为国培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新学期新征程,高绍荣团队迎来又一批新学子。 团队瞄准的是世界前沿科学问题,老师们始终牢记为人师者的职责使命,不仅教学上倾情投入,而且潜心学问,团队学术氛围浓郁,重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机会进入这样优秀的团队学习深造,学生直呼“何其有幸”。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检验场,也是试金石。疫情期间,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带头人,高绍荣教授心系学子,毅然扛起特殊责任,身先士卒,自3月9日学校进入动态封闭管理起就带领团队多位老师开启了全天候的驻校生活。尽管高绍荣将每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但对学生却从不吝惜时间,对学生的学业格外上心。时时牵挂着课题组的研究生,高绍荣教授与团队教师定期同他们开展线上小组讨论与交流,与学子“云上”同框,“云指导”“云关爱”未断线,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总结和论文撰写、开题和中期报告以及文献学习等,推进科研工作不断档、不止步。 在团队里,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为党和国家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被每位教师视为头等大事。在高绍荣的带领下,团队中的康岚、高亚威、王译萱、陈嘉瑜、刘文强、乐融融、刘晓雨、李翀等青年教师成为深受学子喜爱的好导师。 坚持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坚持科学研究要始终服务人才培养。团队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探索交叉学科、教研结合新模式,多门课程获评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科研创新成果被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主编专业教材《干细胞生物学》。老师们主动担任7个班级的班主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这些班级均获评校优良学风标兵班或校先进集体。近年来,团队围绕国家重大科研需求,依托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倾力指导培养了一批心怀强国使命、极具科学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他们已在包括《自然》在内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科研成果。 团队坚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国际基因工程大赛金奖等多个奖项。鼓励学生将在祖国大地上写就的优秀论文面向世界展示,其中一位博士生曾在国际干细胞学会年会上作大会报告。 团队还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已培养的学生中有20余人获国家、校级等各类奖学金,10余人获得上海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国家“博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探究生命发育和动物克隆的科学奥秘 即便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高绍荣团队依然不时传出好消息,团队多篇高水平论文接连发表于《科学》《自然·细胞生物学》《细胞研究》《细胞—干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
|